理性看待名校直播班走红

2018-12-19 08:36:40来源:环球网
字号:
摘要:这种优质资源的供给应该创新供给模式和方式方法,给更多的孩子提供免费学习选择的机会。

近日,一篇题为“名校直播班中国走红”的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很快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这一教育现象迅速走红,说明信息技术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集中反映了我国贫困边远地区教育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从问题争议的关注点来看,就在于是否通过“直播班”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如媒体报道所说,“中国200余所贫困地区中学的7.2万名中学生,过去数年间接入了名校成都第七中学的课程直播,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学生一起上课,考入大学的比例涨了几倍、十几倍,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其中88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自然是好事,至少给孩子未来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但进入新时代,功利化的评价方式,绝非是惟一的评价标准。笔者以为,“直播班”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让孩子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从而点燃他们求知和向上的信念。

事实表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直播班”这件事情上,由于商业模式的介入,有人认为不仅未能实现应有的教育公平,反而造成了新的信息“鸿沟”。从报道的情况来看,“直播班”并没有全面普及,而是从中学选取一些尖子学生跟着学习,同时这种“直播班”虽然对学生没有收取太多的额外费用,但是政府在这方面却增加了相应投入,而享受优质资源的是少数平时成绩靠前的学生。教育本是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理应让更多孩子享用,如果只是少数学生的特权,争议在所难免。因而,这种优质资源的供给应该创新供给模式和方式方法,给更多的孩子提供免费学习选择的机会。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变革,“直播班”等一批教育新业态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不能过于神化或高估信息化的作用,由于教育对象是人,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信息技术必然只是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而很难取代教师的作用或者成为教育的主流。

笔者以为,改变我国贫困边远地区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整体面貌,绝不是仅仅依靠“直播班”就能实现的。从国家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边远地区教育投入倾斜力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同时,要激发当地政府和教育系统自身变革的内生动力,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配齐配足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创新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让孩子们都能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作者姜朝晖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