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过年被催婚了?婚育率太低已成世界难题

海外网 2019-02-11 16:55:24

内文图1.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个春节假期最热的话题之一,莫过于第一批95后加入了“被催婚大军”的行列。当一批批自称“还是个宝宝”的95后们欢天喜地地回家过年,却发现自己面对着来自父母和亲戚的花式催婚,背后是一个让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事实:1995年之前出生的“孩子”,都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晚婚年龄(男25岁,女23岁)。

虽然有网友会埋怨家长“读书的时候不让早恋,毕业了恨不得立马结婚生子最好是龙凤胎”,但中国父母的焦虑背后,则是预估超过2亿的单身男女和中国越来越晚的初婚初育年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0年-2017年,中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推迟4岁多,从21.4岁提高到25.7岁,并有继续走高趋势;结婚年龄的推后,也导致初育年龄的推后,1990年-2017年,中国育龄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从23.4岁提高到26.8岁。想想吧,当60后、70后们在20多岁就已经成为80、90后的父母,可是奔四奔三的80后、90后们却还在单身,他们能不着急吗?

只不过,着急的可能不止中国父母们,虽然催婚可能是中国特色,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单身似乎成了全世界潮流。

美国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7年,美国男性的初婚年龄从24.7岁上升到29.5岁,女性则从22岁上升到27.4岁;相应的初育年龄则从22.7岁上升到26.8岁;成年未婚男女的比例则分别从29.6%与22.5%上升至34.9%与29.3%

同样的趋势不只来自发达国家,一个针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5个成员国和马耳他、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4个非成员国初婚年龄的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属于发达国家的美英法德等国,还是属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智利、墨西哥、土耳其等国,从1990年到2016年(或可收集数据最近年份)的适龄人口初婚年龄都显示出增长的趋势。 


内文图2.jpg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0年,2000年和2016年(或可收集数据最近年份)平均初婚年龄统计。图片来源:OECD网站

导致年轻人推迟结婚年龄的原因很多。首先,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从客观上推后了年轻人结婚的年龄;其次,在就业和经济压力面前,现在的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父辈而言,获得稳定的生活所需的时间更长;再次,相对于在小城镇生活的年轻人,大城市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这也增加了他们确立稳定关系乃至走进婚姻生活的难度;第四,相较于他们的父辈,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在确立稳定关系方面动作更加迟缓,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约会而不是做出承诺上:有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2年间,美国1/3的新婚夫妇是通过婚配网站认识的,而过去两年间年轻人花在约会软件上的钱已经翻了三倍。另外,对职业女性而言,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会让她们在选择是否结婚和生育上更加慎重。

随着结婚年龄的推后,生育子女的年龄也在推后,这意味着生育率的下降。一般来说,初育(生育一孩)的年龄每推迟一个月,生育率会下降8%左右。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在北美地区是4个人支持1个退休人士,在一些欧洲国家这个数据降到了3人,在日本这一数据则是2人多一点;到了2050年,全球1/4人口将是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则面临不足两个就业人口负担一个退休人口的窘境。这意味着许多国家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和经济放缓。

的确,单身还是结婚生子,对个人而言是一个自由选择权。面对逐年下降的结婚人数,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也应多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予以年轻人更多选择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结婚率降低往往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进而导致社会的老龄化、人口红利的消失、社会活力减退,以及越来越无力支撑的养老体系,最终影响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晚的结婚年龄和越来越低的生育率绝非幸事,这些变化仍值得政府层面关注。(海外网评论员 聂舒翼)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聂舒翼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