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志辉在金台沙龙现场。(海外网 谢明/摄)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辆辆崭新的汽车停放在各家各户门前,宛若“车展”,甚至村庄不远处的麦田也成了“临时停车场”;镇上商店大喇叭里响着“补贴多多,好车不贵”……这是很多人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的返乡见闻。
2月28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2019全国两会前瞻”金台沙龙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仝志辉分析:“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内需潜能巨大。这也与月底发布的相关方案相呼应。”
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特别关注了农村汽车消费,提到了“促进农村汽车更新换代”、“给予适当补贴”等。舆论认为,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汽车下乡”政策时隔10年的重启。
仝志辉表示,有政策层面的加持,“汽车下乡”的前景已被广泛看好,应当继续鼓励这一政策的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尤其需要通过扎实调研,掌握农村汽车消费市场的全貌。例如,具体到农民买车的实际情况,各个家庭面临的问题都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农村家庭购置汽车,是为了儿子娶妻备下的彩礼,可能是为了面子,并不见得把汽车作为出行必需的交通工具。还有的家庭买了车,却因为油费贵、路难开等原因,在汽车的使用上受到了某些限制。因此,在落实“汽车下乡”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供给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农民用车的品种,汽车生产企业应该多下功夫研究,推出适合农民使用的车款,比如皮卡。在汽车用途、质量、技术等方面,也要做到符合农村有别于城镇的交通运输整体环境。
落实“汽车下乡”,不仅要在汽车供给方面下功夫,相关配套措施也要跟上。当年修“村村通”公路时,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到如今农村汽车比行人多的情况;当时很宽敞的道路如今常常出现因道路狭窄而翻车的现象……仝志辉认为,未来在农村道路、住房布局以及村庄发展的规划上,应该预估到农村汽车保有量发展的前景而提前有所考量。此外,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对“汽车下乡”带来的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要提早纳入考量的范畴。(人民日报海外网 姚凌)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吴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