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舆论场 >

杜绝“无厘头”,研究性学习应有“平衡点”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2019-04-02 14:12:55

fcw3jwxbzst.jpg

在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南京大学郭小学创新实验室,学生在开学第1课上组装机器人模型。 新华社发(黄涛 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中小学家长中,100%的人表示曾帮助孩子做过研究性的作业,其中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自己并不具有指导孩子进行探究性作业的能力。而最近媒体报道的被学生和家长频频吐槽的“奇葩”作业,也多为各式各样的研究性作业,或者是打着研究性旗号的真奇葩作业。

致使研究性学习沦为“奇葩”作业的原因其实主要是家长和学校双方造成的,一方面家长由伸出援手到完全代劳,家长们起初似乎只是为了“帮孩子一下”,却一步步地使得研究性作业完全流于形式,孩子无法得到锻炼,家长也因为无缘无故增加了负担而怨声载道。另一方面伪研究性学习形式大于内容,开展无“探究度”的研究性学习只能成为伪研究性学习,致使其形式大于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同时也是为了补足传统教育中缺失了探究过程的短板。

补短板没错,但必须要适度补,断不能脱离实际。这些“奇葩”研究性作业的出现,正是研究性学习脱离实际的表现:想适当拔高研究性作业的层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却一不小心发力过猛,使研究内容脱离学生所学、脱离学生思维水平,甚至脱离实际,成了连家长也无力解答的“无厘头”难题。

帮助孩子解答问题并不代表家长要全权包揽孩子的课业,正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同时鼓励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尝试解答问题,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性和探究问题的求知心,达到“授人予渔”的目的。家长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孩子去研究未知知识,也要注意和校方沟通,遇到“奇葩”作业和严重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问题是要积极反馈,找到研究性学习的“平衡点”,达到其研究探究过程的教育目的。

不能让研究性学习沦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以何种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次要的,研究性学习的更重要之处,在于它能帮助学生自幼形成独立探究未知谜题的思维方式及习惯,这与“授人以渔”的道理是相同的,也是家校双方应共同秉持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摆脱打假把式的怪圈,真正帮助补齐教育短板。(文/姚硕)

责编:刘思悦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