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变化,思政课方能历久弥新

2019-04-17 08:36:44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摘要:那种口号式、突击式的思政课教授方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的环境变化。

说起思政课,在我有限的经验里,似乎除了枯燥还是枯燥。讲课的老师照本宣科,从原理到原理,枯燥得很。听课的学生也是心不在焉,死记硬背那些为了考试用的概念外,也甚少趣味。如此,自然会让人心生抵触,敬而远之。

但思政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关涉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是需要扣好的“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赢得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的好感与认可,便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其实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学要与时俱进、拥抱变化。如果没有这种拥抱变化的自觉性,就不会有创新和进步,但这个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任何事物也都是在变化中发展、进步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去了解各种变化,以至于做到适应变化,甚至去创造变化。

当下,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人们,特别是学生在思想状况、思维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是思政课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的命题:他们具备互联网思维;他们有强大的表达欲望和自主思考的兴趣,喜欢“辩论”;他们讨厌千篇一律的说教,乐于尝试新颖的事物。可以说,那种口号式、突击式的思政课教授方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的环境变化。

因此,思政课也必须主动拥抱这种变化,唯有如此,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教学相长,才能赢得青年。只有用学生习惯的语言、接地气的话语来阐述,用学生习惯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视频、弹幕等时下新潮的多媒体运用,理论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牢牢将他们把握住。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思政课有了显著的变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创新、改变,变得更加贴近青年学生了,甚至一些学校的思政课还成了喜闻乐见的网红课。近日本报“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中的一些深受学生喜欢的思政课即是如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拥有千变万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一部动漫、一封信、一次直播,甚至一次旅行,都成了思政课上的教学内容;工厂车间、社区军营、田间地头、弄堂小院,也都成为思政课的教学场所。

叶圣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意思是,教学时没有什么必须遵守的方法,只要能达到教的目标和学的目的,可以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结果肯定不同,达到最好效果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找到最好的方法才是得法。

具体到思政课更是如此,一切都应以效果为导向,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要求,设计出更加多元的形式,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拘于“一招一式”,不断拥抱变化,如此方能历久弥新。(张炳剑)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