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舆论场 >

持续性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述评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2019-04-25 13:26:39

书影_副本.jpg

持续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傅梦孜著,时事出版社,2019年3月。以下简称“该书”)一书的主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核心内容,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依笔者看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该书用专页对持续性进行了界定:“持续性是指一种事物或现象出现后得以不断发展或延续的状态。‘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主要是指在有关方主观愿望强烈,但建设环境可能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能否运用好既有条件,克服各种挑战,在不同时段使互联互通及项目建设整体上得以持续有序推进的态势。”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是一种态势(状态和形势),其内容是互联互通及项目建设整体,时间可分为不同阶段,主要方式是运用好既有条件又克服各种挑战,其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有关方”包括中国政府及与中国政府签署合作文件的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可延伸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即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实现或受其影响的国家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

关于“既有条件”,该书第一章至第三章进行了较充分地介绍和阐释。第一章“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历史映像”中,作者对古代丝绸之路被中断的缘由分析对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颇有启示。这些缘由及启示是:(1)战争与政变、统一与分裂割据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是“和平之路”。(2)政治体制的局限、安全关注与政策倾向也导致中断。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是“开放之路”。(3)没有互利的经济原因使既有丝绸之路难以为继。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是“繁荣之路”。(4)陆海或技术替代效应导致丝绸之路变更。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是“创新之路”。

第二章“‘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历史的必然”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学术定义:“一带一路”的核心是指互联互通在全球或区域构成,包括陆地、海上、空中、管道、网络(光缆)、线路(输变电)等联通性基础设施,它是实现中国与周边和世界其它地区互联互通的复合性网络,以及相关支撑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合作体系。其中的“复合性网络”和“合作体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关键词,这是作者在“一带一路”理论探索上的重大贡献。

第三章“‘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内生动力”中,作者首先讨论了中国超大规模经济及其外溢效应:“中国企业这种超大规模的产能必然形成外溢,而‘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契合这种客观需要,承载着产能外溢的历史性重任。”这是正向的影响,同时还应避免负向的外溢效应(例如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和贫富差距扩大等)。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新术语“通道辐射型的区位”导向,试图把通道建设与产能合作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对外投资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关于“各种挑战”,主要内容集中在第四章“‘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适应与磨合”。本章大量引用了外国研究机构和国际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报道,尤其重点介绍了美国和日本对待“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并进行分析和评论。这也是本书的又一个亮点。因为国内学者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依赖中文文献和资料进行的。该书的这些内容本质上就是中国各类行为主体需要关注的挑战本身及其可能性因素。

关于“环境不确定性”,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五章“‘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风险评估”。作者从总体性和具体性两个层面介绍了风险的类型、评估方法和演变与管理,尤其是具体风险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外交、实施六个层面。此处值得进一步深入和讨论的是:哪些风险是已经存在的?哪些风险是因“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加大的?哪些风险是因为“一带一路”建设而消失的?

关于持续性的作为,主要内容集中在第六章“对持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既有方法论层面的关注重点:“先手”与“急所”、主方向与主骨干、节奏与展开,也有具体的建议:建立一种内需扩大的经济;做好中国外交话语的传播;通道建设与产能合作并进;与第三方共建;保障重点工程;投融资跟进与风险对冲;推动建立司法仲裁机制;维护海外利益;保持对话持久性;维护双边、多边机制。

总之,这本“一带一路”研究专著内容丰富详实,思想内涵深刻。在持续性的基础上,再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就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

(柯银斌: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察哈尔学会创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

责编:吴正丹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