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之父”走了,但国产动画发展不能止步

2019-05-14 17:40:5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面对市场、技术等方面条件的日渐成熟,中国动画从业者应抢抓机遇,为公众带来更多诚意作品,让中国动画在世界大放异彩。

1557749588508265.png

“葫芦娃,葫芦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听到动画片《葫芦兄弟》的主题曲,相信都会勾起很多80后、90后的美好童年记忆。5月13日,这部经典动画的导演,被称为“葫芦娃之父”的胡进庆因病去世,享年83岁。胡进庆是中国剪纸动画创始人之一,参与《骄傲的将军》《鹬蚌相争》《葫芦兄弟》等几十部动画作品创作,创造出许许多多观众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成为中国动画的代表人物之一。胡进庆的逝世引发公众悼念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中国动画发展新空间的思考。

20世纪初,一部《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揭开了中国动画发展的序幕,其后制作的长片动画《铁扇公主》更是风靡东亚、东南亚,为中国动画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神笔马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一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相继推出,无论是水墨、剪纸、木偶等特色技术手法还是动画的故事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获得了很多国际声誉,甚至形成了世界动画业中的“中国学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国外动画的大量涌入,中国动画进入转型阶段。苏州大学副教授陈一表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传统水墨画等制作效率偏低、投入成本高、缺少连续故事剧情等原因,又加上缺少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有效应对,中国动画在与国外动画的竞争中渐渐落了下风。

事实上,中国动画虽然经历低潮,但一直在跌撞中前行。面对美国、日本等动画作品在中国“攻城略地”,中国动画工作者也在努力借鉴国外优秀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壮大中国动漫的力量,实现中国动画新的发展。2011年中国动画产量曾一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数量的提升只是一方面,质量的提升则更为关键。近年来,虽然有《大圣归来》《熊出没》《白蛇:缘起》等现象级的动画作品出现,但距离打造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国际传播力的作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陈亦水认为,尽管中国动漫目前有一些IP做得很成功,但仍存在角色脸谱化、情节单一等倾向,这其实并非一个有创造力的、有活力的中国动画生态。中国动画仍需要在美学风格、文化内涵和价值表达方面进行更深雕细琢的探索。

陈一也认为,中国动画需要在动画技术积累的基础上,突破低幼化的理念束缚,以精益求精的心态加大对中国特色题材的挖掘和阐释,以市场化的运作不断提升中国动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当前,中国“二次元”群体正在持续壮大,动画技术也在摸索中不断提升制作。面对市场、技术等方面条件的日渐成熟,中国动画从业者应抢抓机遇,为公众带来更多诚意作品,让中国动画在世界大放异彩。(人民日报海外网 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孟庆川、李萌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