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任正非针对相关热点问题接受媒体访问。(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自己做芯片很难,但咬牙这么多年,挺过来了。”5月21日,任正非针对近期热点问题接受媒体访问。面对记者的“芯片之问”,这位全球知名的ICT公司的掌舵者底气十足:卖,双手欢迎;不卖,自有备份。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任正非的底气既是华为28年来大力研发、融入世界的成果,也是几十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不平凡历程的缩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国内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首次合成人工胰岛素、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万吨水压机;随后几十年中,又取得高产杂交水稻、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干扰素、大型计算机、超导材料、激光排印等等重大成果。历史的经验表明,不管国际如何形势风云变幻,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自主创新,踏踏实实办好自己的事。这才使中国的科技发展得以按照自身的特点和节奏有序推进,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讲过,“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也讨不来的。”科技事业是一个国家的一种主权,这不仅是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是国家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的保证。只算“经济账”,以为花点钱就能增强创新能力的想法是幼稚的。2018年,中国对外知识产权付费达358亿美元,不还是被人污蔑成“强制技术转移”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手握核心技术,就算国际市场发生震荡也能“稳坐钓鱼台”;如果什么都靠买,一被“卡脖子”,企业就断供,发展就无从谈起。
当然,自主创新也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关起门来搞建设”,拒绝一切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从早年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近两年不断扩大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参与了全球贸易和生产分工,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资源、积累了管理经验。尽管由于少数国家的技术壁垒和垄断,许多关键性技术难以引进,但许多应用型技术在中国这块试验田上实现了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科技发展的征途中,独立自主而不狭隘偏激,合作共赢而非猜忌对抗,理应成为各国应有的立场。(海外网评论员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王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