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当大使”系列采访——

姆贝尔瓦•凯鲁基:出生在医学世家的坦桑尼亚驻华大使

2019-06-24 13:02:2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虽然凯鲁基儿时未曾想过有一天会成为驻华大使,但对很多坦桑尼亚人来说,中国这个在地理上远隔重洋的国家,在心理上却从来都很亲近。

1561356208670151.jpg 

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姆贝尔瓦•凯鲁基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海外网 付勇超/摄)

“我来自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三个兄弟姐妹都是医生,小时候我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医生。”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姆贝尔瓦·凯鲁基表示,“虽然我最终未能继承家族传统成为医生,但能够代表我的祖国到中国当大使,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更让我的家人倍感自豪。”

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凯鲁基分享了他个人职业生涯与中国的深厚缘分。而凯鲁基丰富的个人经历,也构成了中坦友好合作大图景中的一块精彩拼图。

远隔重洋的中国很亲近

虽然凯鲁基儿时未曾想过有一天会成为驻华大使,但对很多坦桑尼亚人来说,中国这个在地理上远隔重洋的国家,在心理上却从来都很亲近。凯鲁基说,“如果你来坦桑尼亚就会发现,坦桑尼亚独立后建立的绝大多数基础产业,都离不开中国的帮助。”凯鲁基特别提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中国那时候很穷,没有什么富余的资源,但中国还是援建了这一条铁路,两国之间有着特殊的深厚友情”。

对中国的亲近感不仅留在坦桑尼亚人的历史记忆里,更跃动于坦桑尼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凯鲁基来华当大使前几年,坦桑尼亚就兴起了一股追中国电视剧热潮。凯鲁基说,当时他身边就有不少一集不落追《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朋友,坦桑尼亚人很惊讶发现,原来中国人也和他们一样有婆媳关系的问题,家庭生活有笑也有泪。“很多坦桑尼亚女性说,她们可以从剧中儿媳妇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曾担任坦桑尼亚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经历,则让凯鲁基产生了比普通坦桑尼亚人更浓烈的对华亲近感。凯鲁基说,他那时经常到中国开各种会议,每次都能发现中国的一些积极变化。“这是一个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时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正在增长,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适合来中国工作了。”

在中国没有犯懒的机会

到中国当大使两年多来,凯鲁基对中国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变化不是以年计,而要以日计”。在北京的大部分时间里,凯鲁基每天6点起床后都习惯在离使馆不远的三里屯街区慢跑一个小时,他发现隔不了几天周边都会有一些新变化,“三个月前,官邸前面那条路还没有呢;一个月前,新的照明灯也还没有呢”。

在凯鲁基看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之快,让他的工作节奏不得不快一点、再快一点,“在中国没有犯懒的机会”。来中国两年多来,凯鲁基始终保持着快节奏的生活——一个月里有半个月时间都在出差,一场接一场的会议、一场又一场的调研,在会议和调研的一点间隙,还要接受全中国各地媒体的采访。

通过这样的勤奋工作,凯鲁基希望能把中国各领域快速发展的更多成果经验带回坦桑尼亚。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开始向坦桑尼亚派遣医疗队,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超过2000多万坦桑尼亚民众接受中国医疗队治疗。凯鲁基骄傲地说,在他任内,为坦桑尼亚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作牵线搭桥,推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和坦桑尼亚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虽然我自己没能成为一名医生,但我很自豪,因为我帮助坦桑尼亚医生提升了技能,让他们更好帮助病人。”

坦桑1.jpg

 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姆贝尔瓦•凯鲁基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赵苑/摄)

欢迎中企在坦建厂

谈及未来在中国当大使的工作计划,凯鲁基列了一份长长的清单。

凯鲁基希望吸引更多中国的建材和电子产品进入坦桑尼亚市场。凯鲁基说,华为、传音等手机在坦桑尼亚是“爆款”产品,希望更多中国厂商能够直接在坦桑尼亚投资建厂。现在坦桑尼亚已经有不少中资企业,目前大约有五万坦桑尼亚人受雇于中资企业。“中资企业给坦桑尼亚年轻人提供了工作,有了收入的坦桑尼亚年轻人反过来又成为中国产品的消费者。”凯鲁基说,“我们欢迎并鼓励中国资金和技术进入坦桑尼亚,这将创造双赢的局面。”

凯鲁基也十分看重中国市场给坦桑尼亚农产品带来的巨大机遇。凯鲁基表示,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对坦桑尼亚的牛油果、腰果和大豆来说是个好消息。“目前中国人还不能直接买到来自坦桑尼亚的牛油果,但我希望把它放在未来的贸易清单上。”

在采访最后,凯鲁基一边介绍使馆会客厅墙上的乞力马扎罗山赤道雪峰、塞伦盖提国家公园动物迁徙等风光照,一边郑重向中国游客发出热情邀请。凯鲁基表示,2018年有3.4万人次中国游客赴坦旅游,希望未来这一数字能大幅提升。

(文/人民日报海外网王法治 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苑)

 本文系人民日报海外网“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出品,特别鸣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支持。

 

责编:王法治、吴正丹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