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这个合作新机制,为中日关系改善注入柔性力量

2019-06-28 19:21:5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中日虽然在“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上已达成政治共识,但要把这种政治共识扩展为两国社会各界的共同认知,转化为两国人民的自觉行动仍需久久为功,国民感情的障碍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六月二十七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阪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新华社).jpg

6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阪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图源:新华社)

6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本大阪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达成了十点共识。其中,年内启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关心“会不会有更多日本电影进入中国院线”。

日本经典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近日在中国的首映赚足了眼球,上映仅7天电影票房就超过了3亿人民币,中日人文交流的巨大需求由此可见一斑。虽然目前还不能确认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的细节,但随着该机制的启动,相信中日将掀起人文交流合作的热潮。

人文交流在对外关系关系中并不少见,但中外人文交流称得上“机制”,而且被冠以“高级别”定性的却并不多,此前中国只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印尼、南非、德国、印度建立了九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通常由副总理级别的国家领导人担任中方委员会主席,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各层次的对外人文交流管道,覆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青年等多领域。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头作用,有利于形成一个高层支持、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传统上一脉相承。用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的话说,很多日本人对中国的古典文学耳熟能详,日本学生对杜甫的《春望》等唐诗非常熟悉。这就意味着,中日做好人文交流合作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和极为丰富的资源。

而回顾建交以来的中日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确曾掀起人文交流的爆发式热潮。20世纪80年代,《追捕》《生死恋》《姿三四郎》《血疑》等大量日本电影电视剧涌入中国,日本三千青年访华更成为战后中日关系史中的佳话。这些中日人文交流的生动场景,留下了人们关于中日关系“蜜月期”的深刻印记。

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的当前,挖掘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共同点,拉近文化上的情感,具有格外特殊的意义。中日虽然在“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上已达成政治共识,但要把这种政治共识扩展为两国社会各界的共同认知,转化为两国人民的自觉行动仍需久久为功,国民感情的障碍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期待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能够掀起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合作,为中日关系改善发展注入一份柔性而坚韧的力量。(海外网评论员 毛莉 戴尚昀)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责编:戴尚昀、吴正丹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