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腔:为香港暴徒“背书”,西方媒体“集体失格”

2019-09-05 17:37:07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西方媒体为了“零和博弈”的政治思维定式,牺牲了其安身立命的“专业主义”,不再小心求证、谨慎判断、平衡报道,无疑在“后真相时代”为真相再次“降维”。

hong-kong-2-796x537.jpg

一些西方媒体照片中的示威者。(图源:外媒)

近三个月来,香港持续不断、时有升级的乱局让人忧心。

不法分子咬人手指、毁人祖坟、冲击政府、侮辱国旗,昔日灿烂的东方明珠正成为令世人惊惧的风暴眼。

值得警觉的是,同西方政客的论调一致,西方媒体对香港事件进行不实甚至歪曲的报道,为这场闹剧作舆论背书。

从国际传播形势和舆论格局的角度,反思这场集体的“媒体失格”,不难发现:在“后真相”时代,唯有不断加强全球信息自由而多向度流通,才能打破“零和博弈”的政治思维定式,掌握话语主动权。

后真相

新闻是对事实真相的呈现。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自媒体时代形成,真相,特别是重大公共事件的真相,往往是三维甚至多维的。

举个例子,7月1日,暴徒打跑警方,进入立法会进行打砸。当日《纽约时报》记者随同暴徒一同进入立法会,进行了视频拍摄和采访。

最终的报道,大部分内容是立法会内暴徒兴奋、雀跃的画面,但标题却是“香港抗议:警方镇压示威者”。而唯一播出的采访对象说的话是“警方和解放军将对抗议者进行暴力镇压。”

真相可能不止一个,但西方媒体为了“零和博弈”的政治思维定式,牺牲了其安身立命的“专业主义”,不再小心求证、谨慎判断、平衡报道,无疑在“后真相时代”为真相再次“降维”。

也许,媒体天然有追求负面新闻的倾向,因为人们就是爱看有冲突、戏剧化的新闻。在香港,能大行其道的恰恰是那些喜欢报道港府和内地负面新闻的反对派媒体。

然而,从更广阔的历史图景来看,一个有前途的社会,街头政治、颜色革命绝不该是常态。切实提振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共同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才是公共治理的终极目标,才是大众传媒需要记叙的对象。

双生子

40多年前,著名文化学家爱德华·萨义德指出,“东方”是西方人眼里的“东方”,并且由西方人来为全世界定义和呈现。

2018年,美国历史学者布鲁斯·卡明思在其研究著作《海洋上的美国霸权》中,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文化的理解和信息的流动两个层面看,“东方”仍然都还是西方话语里新奇的被消费对象。

国际舆论与国际政治向来是一对双生子。从全球信息传播格局来看,西方世界在国际舆论上的权力优势跟随其政治、经济优势自然而然产生——说到底,世界权力格局由全球资源格局决定。

当地时间8月22日,谷歌发布了一篇博客文章,表示它已经关闭了210个YouTube频道。该公司称,这些频道“在上传与香港抗议活动相关的视频时表现得很协调”(behaved in a coordinated manner)。该文承认,这与脸书和推特最近公布的有关中国的观察和行动一致。

可以看到,国际传播能力与媒体资源分布依旧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以报纸和电视为主要媒介的传统媒体时代的“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借助瞬间即达、传遍全球的通信技术,强化了认知偏见。

再重构

80多年前,中央红军即将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写下“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意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畅想人类社会共同福祉。

近年来,美国保守力量上台、英国脱欧,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出现。战后西方世界一直以来的内部权力稳态和外部权力架构开始出现持续动荡,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一定程度出现“权力东移”的特征,世界舆论格局也出现重构的趋向。

谁在探寻共识、埋头苦干?谁在巧言令色、制造混乱?全世界值得拥有一个准确清晰的媒介叙事。新闻媒体的使命就是守护真相,让真相更加立体、丰满、多元,为真相升级、“升维”。

环顾当今世界,丰衣足食者有,颠沛流离者有,励精图治者有,沉沦昏聩者有,审慎睿智者有,冲动乖张者也有——把这世间百态一一记录和呈现,是国际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更是这个行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钱晶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港台腔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关注“海外网评-港台腔”,浏览更多台港澳快讯与深度解读。


责编:王法治、郑云天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