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我在中国当大使”系列采访——

波兰驻华大使:李云迪和郎朗在波兰很有名

2019-11-21 13:33:41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更对当今世界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力。你不只要知道中国的历史和现在,更要看到中国的未来。”

“到中国当大使是很特别的体验。在很多国家工作,只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时事就够了,但在中国远远不够。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更对当今世界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力。你不只要知道中国的历史和现在,更要看到中国的未来。”

赛熙军111.jpg

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 (摄/海外网 付勇超)

这是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Wojciech Zajączkowski)来华工作近2年后的深切感受。在中波建交70年周年之际,赛熙军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表达了对中国复兴的祝福,以及推动深化波中各领域合作的愿望。

中波有“百年之缘”

1949年10月7日,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周,波兰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而在赛熙军看来,波中之间有着比70年建交史更长的缘分。1918年,波兰结束了被瓜分的百余年屈辱史,恢复了独立;1919年,中国爆发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波兰独立运动和中国五四运动,都被视为两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赛熙军被两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相似经历深深触动。他对五四运动提出的旗帜性口号“赛先生”印象尤为深刻,“这就是我中文名姓‘赛’的原因”。

带着一份对中国的亲近感而来,赛熙军在走访中国不同城市过程中,发现了波中“百年之缘”的更多温情故事。哈尔滨,就是一个让包括赛熙军在内的很多波兰人有温暖记忆的中国城市。20世纪初,由于中东铁路修筑、日俄战争等原因,一批又一批波兰人来到哈尔滨,形成了几千人规模的波兰人社区。

“波兰人在哈尔滨生儿育女,开设学校,兴办企业,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就是波兰人开办的。”赛熙军说,“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波兰侨民都离开了,但波兰人对哈尔滨的美好回忆难以磨灭。”

赛熙军表示,波兰人的哈尔滨情缘给两国地方合作带来了宝贵的灵感。如今地方合作成为波中关系的一大亮点,两国之间已经缔结了30多对友好城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挖

中波人民因为历史留下的“百年之缘”而走近,也因为灿烂的文化而相互吸引。

以肖邦为代表的波兰音乐家在中国广为人知,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中国钢琴家进入波兰民众视野。“李云迪和郎朗在波兰很有名。”赛熙军说,“每五年,世界各地的钢琴家都会到波兰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些中国钢琴演奏家非常有天赋。”

赛熙军表示,除了音乐之外,中国文学、电影、哲学、武术等在波兰也广受欢迎。“我最近刚看了莫言的《红高粱》,莫言的很多书都被翻译成了波兰语。”

赛熙军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有很多侧面值得波兰人了解,中国的艺术设计就是一个有待被重新认识的领域。“在中国收到礼物后,我常常觉得包装比礼物本身更有意思。很多包装都是美学意义上的杰作。”赛熙军认为,中国艺术设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观碰撞融合的结晶,这种独特的结合让中国艺术设计别具魅力。

赛熙军666.jpg

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 (摄/海外网 付勇超)

“一带一路”让中欧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从事外交工作几十年的职业外交官,赛熙军从历史、文化中了解中国,也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观察中国角色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是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大事件,中国作为大国力量的崛起势必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赛熙军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公共议题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17+1”等国际合作框架,有利于促进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将欧洲和中国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赛熙军对深化波中经贸合作充满期待。他希望,未来有更多波兰化妆品、药品、医药器械进入中国市场。而在投资领域,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在波兰投资,大多集中于机械制造、建筑、电子设备等领域,“未来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到波兰投资兴业”。

(文/人民日报海外网 毛莉 张六陆  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杨舒涵)

本文系人民日报海外网“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出品,特别鸣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编:张六陆、郑云天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