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供的抗疫物资,箱子上写着“加油!武汉”、“中国,加油!”等信息。(图源:日本驻华大使馆微博)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日两国肆虐,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两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抗疫防疫期间,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守望相助,实现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中日两国的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三条渠道同时发力,围绕医疗物资援助、抗疫信息分享、联合技术研发等展开了具体且深入的合作。
一方面,资金与医疗物资援助成为疫情期间中日合作的主要形式。当疫情在中国暴发初期,日本政府与社会各界积极回应,通过捐款、捐赠医疗物资等方式,支持中国的抗疫工作。一时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成为传递中日友谊的佳话。随着中国国内疫情形势好转,中国政府与民间团体也投桃报李,向日本提供大量检测试剂盒、口罩等必要的医疗救护物资。
另一方面,信息与技术的共享成为中日合作的鲜明亮点。中日双方外交、卫生部门及传染病防治机构在疫情暴发后开展了密切沟通。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中国国内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也将疫情的防控与治疗经验及时、全面地分享给日本同行,以支持其抗疫、防疫及救治工作。与此同时,两国的部分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则在疫情期间就病毒发病机制、病原检测、特效药和疫苗研发等开展深入合作。
中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多渠道、多层次合作,产生了诸多良性效应,不仅为两国的疫情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与智力支持,也创造了双边关系恢复与改善的契机与民意基础。
其一,得益于严格的国内防控举措与密切的国际合作,中国国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而作为国际合作的一部分,中国的物资援助与经验分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所面临的物资紧缺的现实困难,并进一步加深了其对病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日本实施疫情期间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参考的政策与经验。
其二,疫情期间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展现出的善意与良性互动,将进一步推动中日双边关系在积极轨道上持续前进,特别是民间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广泛参与,更使得两国民众对彼此态度及好感度均有所改观。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客观上源于多个方面因素的集体影响。
中日两国民众在面对灾害时的共情是展开合作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理位置临近、文化渊源相通,加之经贸与人员往来密切,东亚各国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疫情面前,各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搁置矛盾,携手并进。新冠疫情的突发性、跨国性、未知性,对中日两国民众的正常生活均构成严重威胁,而这种对于公共安全危机的共同体悟,成为两国合作的源动力。
此外,持续推动对华外交的平稳发展是日本积极参与合作的政策动因。自2018年中日关系转圜以来,双边关系保持着稳步发展。2019年借助多个主场外交、首脑外交的共同发力,安倍政府持续推动对华关系的改善,并力求通过实现首脑互访,使中日关系达到新高度。
由是观之,共同抗疫防疫为中日两国的战略合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操作空间,从而也为构建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中日关系提供了社会及政治基础。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更为重要、且更为长远的课题值得认真思考。即,随着合作的深入,中日两国在疫情期间所形成的这种合作模式能否进一步扩展,形成社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种公共安全层面的合作能否外溢到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甚至是传统安全领域,以弥补长期以来中日及东亚地区安全机制的缺失?相应地,这种良性合作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变两国民众相互间的基本认识和传统观念,消解因历史与领土纠纷而产生的敌视心理?面对上述种种复杂、且富有挑战的问题,需要中日两国有识之士以更为务实的态度来共同思考与合作应对。
(陈友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肖方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吴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