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清醒认识外部环境变化,以更大定力推动对外开放

2020-05-24 14:42:56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中国外交,既需要及时研判国际形势新变化新动向,也需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从一个较长时期把握国际秩序发展趋向,据此确定中国外交的当下任务与着力方向。

c75c10385343fbf2d035bb09e9c74a8665388f3a.jpeg

近日,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图季曼机场,满载中国援助克罗地亚抗疫物资的货运专机等待卸货。(图源:新华网)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提出了“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论断,并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虽直接指向经济发展问题,但同时也对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也提供了重要指引。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疫成为国际格局演变的催化剂,疫情冲击下,国际社会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受到严重冲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疫情带给世界的,不只是百年来罕见的公共卫生危机,也是数十年罕见的经济危机。多国“封国封城”和国际经贸往来的不畅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下行风险显著增加。二是美日欧借势加快产业回流,特别是把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搬回国内,由此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全球治理遭遇重大挫折。一般来讲,重大全球性危机往往会显著推进全球治理进程,但这一现象迄今仍未出现。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社会思潮右倾色彩继续强化,国家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继续走强,极大减损了全球治理所需的舆论基础。二是美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继续显著下降,导致全球治理失去了最强有力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全球治理由此进入了问题“多发期”、领导者“缺位期”和全球共识“低迷期”。特别是,美国不断“退群”、“毁约”、“降费”、“减援”,为全球治理塑造了负面先例,显著恶化了国际合作的政治生态,降低了其他国家履行国际责任的意愿。

三是大国战略竞争显著升级。此次疫情未能开启大国合作的新时代,相反大国互信显著降低,大国战略竞争仍在升级。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焦点:一是大国围绕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太空技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的竞争更趋激烈。二是大国间的舆论较量和意识形态竞争呈显著加剧态势。此次疫情是对各国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美欧抗疫的相对不力打击了它们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内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美国为了转移国内民众对政府抗疫不力的愤怒以及重新凝聚社会共识,极力贬低中国的抗疫成就,抹黑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给原本十分复杂的中美关系增添了更多变数。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给国际秩序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但从中长期看,国际秩序的确定性、稳定性仍是主要方面。体现为四个“不会”逆转: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进程不会发生根本逆转,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逆转,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变革完善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持续追求也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中国外交,既需要及时研判国际形势新变化新动向,也需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从一个较长时期把握国际秩序发展趋向,据此确定中国外交的当下任务与着力方向。

首先,在全球产业链重组背景下筑牢中国产业优势。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竞争压力显著增大:一是在美日欧产业回流特别是美国顺势加大中美经贸和科技“脱钩”背景下,中国巩固和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位势的压力显著增大。二是发达国家正在全面塑造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美欧在多个领域倡导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以及双方承诺共同推动WTO规则的重塑,预示着国际经济规则的话语权竞争仍在持续增大。当务之急,对内要加快产业和技术的升级转型,在关键领域、关键产业、关键技术上实现若干重大突破,对外要全面深化对外开放进程,在商品、资本、技术、服务、标准、信息各领域实现与世界更大程度的相互交融,进而筑牢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供应链中的位势,更好应对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标准重塑给中国带来的竞争压力。

其次,在外部舆论压力陡增背景下捍卫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当前舆论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发动新一轮攻势,刻意丑化抹黑中国的政治制度,显著加大对华意识形态干涉与渗透;二是西方在病毒起源或疫情全球扩散等问题上无端对中国指责甚至追责,形成事实上针对中国的“议题联盟”,借此“联手围攻”“组团借力”对中国进行政治打压。西方新闻媒体、民间团体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恐将对中国发动法律诉讼或者持续的舆论攻势,制造关于中国的新热点,丑化中国国家形象,以配合美欧国家层面对华遏制态势不断趋紧的态势。为应对美欧意识形态和舆论攻势显著加强新态势,对内要加快推进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对外讲好抗疫故事。当前尤其需要警惕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打压可能激化、推升美国对华地缘挑衅,同时防范外部势力刻意通过舆论压力撬动中国内进程,进而对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政治稳定带来新的更大压力。

最后,在全球抗疫背景下携手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当前世界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其中破解信任赤字是关键。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际,中国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各国抛弃政治歧见,实现联防联控国际合作。在初步实现国内疫情的有效防控基础上,当前中国外交的重要工作,是要携手全球抗疫行动,通过分享抗疫经验、提供抗疫物资、加强卫生科研合作等方式推动全球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其中重要方面,是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作为增强全球公共卫生韧性的关键,帮助世界上最需要帮助的国家和人民,同时筑牢和提升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更深一层说,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中国需要在对外开放层面、外交层面、全球治理三方面推进改革。

在对外开放层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实现方位布局更加均衡合理。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牵引,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态势。二是实现合作内容更加全面多维。不仅要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还要着力加强市场、规则、管理、标准方面的“软联通”,强化合作机制建设。三是实现“走出去”“请进来”更加相互促进。中国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要通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共赢。

在外交层面,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在周边,需要更大程度提升周边外交的重要性,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利益和情感交融,以更大力度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呈现全面化、复杂化、长期化背景下,对美外交的重点是尽力维系中美关系的基本稳定,避免出现全面冷战甚或局部热战的可能,最大程度减少中国发展可能遭受的外部阻遏。同时,继续深化中俄全球性战略合作,推动中欧相互理解和包容,提升与新兴大国的全面合作,着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夯实中国外交依托,拓展外部回旋空间,全面增进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全球治理层面,与各国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方向,一是要不断提升全球多边治理体系的能力和效率,更好助推解决全球性发展和治理问题;二是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更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声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要在量力而行、权责平衡和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在全球减贫、和平安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发出更大的中国声音、提出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这是世界的期待,也是中国的自觉。

(罗建波,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所所长)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责编:戴尚昀、毛莉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