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场仪式,关系习近平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2020-07-31 20:48:44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学习小组按】

7月31日上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一个月前,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2020年新年贺词中那个正在冲刺组网的“北斗”提前半年完成任务。

“北斗”有多重要?为什么一定要搞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今天小组就和组员们聊聊这个“国之利器”。

71.jpg

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图源:新华社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当年一首《好汉歌》将“北斗”唱得家喻户晓,也很通俗地解释了“北斗”在古代的一大应用。

“北斗”一般指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由于北极星被地轴所指,古人发现了其指示方向的作用,通过斗柄旋转,还对应了四季变迁: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先驱们便开始在卫星导航领域艰辛探索。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双星定位理论”,但这个理论却面临不少质疑:中国能否建成卫星导航系统?有必要自建导航系统吗?

让中国下定决心开发“北斗”的是两件事。

第一个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人们第一次见识了精密制导武器的威力;第二个就是1993年发生的“银河号事件”,因为GPS信号被美国关闭,中国“银河号”货轮被迫停船接受美军检查,在印度洋公海上逗留了3周之久。

这种被“卡脖子”的滋味很难受。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

彼时,美俄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了全球组网,中国面对的却是一些西方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中国曾把希望投向欧盟的“伽利略”计划,但2007年,中国被“踢”出了伽利略计划。

72.jpg

北斗三号发射升空。图源:央视新闻

现实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武器装备是不行的,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

从开始的第1颗到如今的第55颗,从解决“有无”的北斗一号到追赶国外的北斗二号,再到比肩超越的北斗三号,经过稳扎稳打的“三步走”,中国终于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震区的第一条消息是从北斗一代设备发出的。从武汉火神山、雷神山测绘到无人机防疫消毒,再到珠峰测高,中国北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0%的中国智能手机使用了北斗系统。

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的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性能优势更为明显。北斗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大国重器”。

73.jpg

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习近平多次提到一个问题: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

科技落后!

他曾翻看过很多历史资料,其中讲到康熙曾花数年时间对西方的科学技术进行学习,光是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但学过之后却束之高阁;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用10年时间绘制了当时领先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却被作为密件收藏,没有对社会发展起一丁点作用。

以史鉴今,中国依然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有人说,科技创新就像远水不解近渴:“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习近平明确表示:很多科研也许是明天的工作,但今天不开始干,需要时就真的成“远水”了。

如今,后发先至的“北斗”有望成为全球最精准的卫星导航系统,但前路还长,远处青山无数。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中国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也是今天习近平出席这场开通仪式的意义所在。

资料来源/侠客岛、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环球时报、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局官网等

文/鹤鸣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责编:包睿一、赵宽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