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贝鲁特爆炸的伤痛,黎巴嫩的“伤痕”

2020-08-05 13:18:25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贝鲁特爆炸的重大事故,无疑将给本就矛盾重重的黎国内局势“火上浇油”,也可能在地区引发新一轮大国和地区国家博弈。

内文图.jpg

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发生巨大爆炸,现场腾起红棕色浓烟。(图片来源:法新社)

当地时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发生严重爆炸事故。黎巴嫩卫生部门最新消息称,爆炸已造成78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伤亡人数预计还会上升。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已宣布5日为国家哀悼日,并表示将对事件进行彻查。他同时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帮助黎巴嫩“治疗事件造成的巨大伤痕”。对过去几年里深陷经济困境、政治动荡,目前仍在艰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黎巴嫩来说,这场爆炸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黎巴嫩广播集团报道,黎巴嫩最高国防委员会在会议上宣布,贝鲁特爆炸事件的是由于易燃易爆品引燃了2000多吨硝酸铵。报道称,这些硝酸铵是2014年获得黎巴嫩司法部批准后,卸载在贝鲁特海港12区的,已经在发生爆炸的仓库中存放了6年。硝酸铵是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如此巨量的硝酸铵出现在黎国内,本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批危险化学品在进入贝鲁特港仓库后,并没有获得妥善处置。

这场爆炸再一次将黎巴嫩持续多年的国内治理困境暴露在世人面前。黎巴嫩1943年独立时确立了一整套基于教派的政治体制,根据黎巴嫩《民族宪章》,黎巴嫩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由逊尼派人士担任,议长由什叶派人士担任。在民族和教派分割权力的情况下,黎巴嫩议会党派林立,碎片化严重。这种政治局面导致黎巴嫩时常处于激烈的教派权力斗争之中:1975年至1990年,黎巴嫩爆发大规模内战;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黎巴嫩总统职位持续空缺;2019年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在抗议中下台,但旋即被再度提名出任总理,继而再度引发大规模抗议。长期的权力斗争导致政策连续性和执行力严重不足,最终让黎巴嫩掉进了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过大、政治僵局难解的泥潭。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孙德刚认为,此次重大事故体现出黎巴嫩国家治理面临重重困难的现实,而随着事件调查和问责的启动,不排除引发黎国内更大政治危机的可能。

历史上,黎巴嫩一直是东地中海沿岸地重要金融、贸易、交通和旅游中心。但1975年因教派矛盾引发地内战爆发后,黎大部分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都遭到毁坏,旅游、金融等支柱产业从此一蹶不振,国家经济遭受沉重打击。2018年,黎巴嫩公共债务占GDP比重达151%,近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与此同时,黎巴嫩失业率高企,青年失业率高达37%,大量毕业生不得不前往其他阿拉伯国家寻找工作机会。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黎巴嫩蔓延,已经给黎巴嫩经济社会造成巨大伤害。贝鲁特爆炸的重大事故,无疑将给本就矛盾重重的黎国内局势“火上浇油”,而在黎巴嫩国内政局早已“代理人化”的局面下,也可能在地区引发新一轮大国和地区国家博弈。

贝鲁特爆炸现场的断壁残垣、医院里人满为患的伤者、贝鲁特省长马尔万·阿布的失声痛哭令人揪心,希望这个饱经创伤的国度未来能少一些伤痕、多一份平安。(聂舒翼)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责编:聂舒翼、毛莉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