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细胞,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风尚、凝聚力量维护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和基本场所。而家风则正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且世代承袭的价值观共识,优良的家风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建设,将其视为端正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培育清廉作风,从而夯实执政之基,巩固革命、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形成发展,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的伟大斗争和实践,萌生于习近平同志个人丰富的从政历练,但不容忽视的是,共产党人革命家庭的耳濡目染和质朴家风的深刻熏陶,不仅孕育了习近平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更于无形中成为他为人民做实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改善民生、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源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家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尚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风熏陶,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并试图通过对家庭问题的剖析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洞悉资本主义社会内含的深刻矛盾,从而促使了基于唯物史观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人类家庭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把家庭视为人类自身生产得以进行的一种形式,并在家庭所承载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统一中,强调家庭的社会性本质,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的论述,“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或是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是家庭的依托,而家庭则是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其真正内涵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才能得以体现。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角度,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家庭进行了客观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条件下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如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基础完全被金钱、利益所掌控,建立在男子统治地位之上的专偶制家庭夫妻双方没有平等地位,以及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等,这些突出问题是从侧面反映出的私有制社会“既不能解决又不能克服的那些对立和矛盾的一幅缩图”[2]。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对理想家庭的现实构想,即以平等为家庭建设的基本原则、倡导婚姻自由并以“旨趣融洽”的爱情基础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充分发挥家庭的经济、情感、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满足家庭成员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同时,他们看到资本主义家庭在自我否定矛盾运动中孕育的新力量,从而阐释了理想家庭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人类才会从支配他们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家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会得以解决。显然,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深刻蕴含着对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根本追求,更强调了家庭氛围与社会环境、文化的互为依赖关系及其对家庭成员的教化、影响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继承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家庭和家风问题,力求以优良家风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因此,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党的领袖、革命先辈以及许许多多杰出的共产党员都深刻思考并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身体力行、润物无声地影响教育家庭成员和身边工作人员,形成了由共产党人价值标准引导的家庭文明、行为准则、生活作风、处世之道等共同构成的红色家风。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共产党人家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产物,其特殊性和先进性集中体现为对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突破,进而将家庭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家风传承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进步的总体基调和目标相一致,是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中国化的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既是培育和约束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精神内核,更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纯洁性和模范性的重要依托,红色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开拓性成就。
毛泽东曾提出家风建设的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3],在亲情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的取舍之间始终保持着作为党的领袖的高度自觉与理性。周恩来则定下“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并监督他们做到“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其侄女周秉建在忆及家风时曾提到,“伯父心里装的全是国家和老百姓的事儿”,“周家三代人都是自食其力的普通人”[3]。朱德在革命胜利后鼓励想到铁路工作的儿子在基层历练,从工人做起;自幼在爷爷朱德身边长大的朱和平也在谈及爷爷的品格和朱家家风时表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风格,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终生的,‘忠诚、厚道、勤奋、努力’就是朱家的家风,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字便是‘德’”[3]。陈云为亲人定下“三不准”: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除此之外,还有谷文昌、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人物,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起共产党人严于律己、从严治家的良好家风,不为个人或身边亲属、工作人员谋取私利,并规范其行为作风,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红色家风也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并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党员乃至人民群众修身、齐家的实际行动中,他们清正家风,以公仆之心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正是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生动的当代写照,更成为影响和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奋斗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4]。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发挥在家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正家风、反腐败,从而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实惠的民生福祉这一价值追求落到实处。可见,家庭、家风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重要基础,而无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形成发展,还是包括家庭观在内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思想意识的培育和锻造,都与革命家庭家风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
二、习近平革命家风的深厚底蕴
习近平成长在一个纯正的革命家庭里,父亲习仲勋是优秀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母亲齐心也是一位积极投身革命的共产主义战士。父母亲的革命经历和家国情怀造就了堪称共产党人家风的典范,这其中包含着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清正廉洁、勤俭朴素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严于律己、超然豁达的做人原则等。
第一,国家为先、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信仰坚定、家国为先、依靠群众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基本品格,也是习仲勋家风建设的崇高追求。习仲勋的一生始终怀揣着舍小家为国家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并在生活和工作的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地向家人示范着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为标准。无论是在早年参加革命的过程中,还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干部时期,甚至是在文化大革命长达十数年受审查、受迫害的痛苦与磨难的岁月里,习仲勋都始终以坚定不移的信仰和正确的思想方向,甘于奉献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要求自己,毫不动摇地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词“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5]以表示对习仲勋革命精神的充分肯定与表彰。
“国家”和“人民”在习仲勋心中重如泰山,也是支持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坚守初心、以豁达的心胸坦然面对和战胜苦难的强大精神动力。习仲勋21岁当选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在群众工作和政权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深受党和人民的信任与爱戴,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娃娃主席”。作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革命领袖”[5],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经常在教导儿女时回顾和讲述在创建陕甘边根据地斗争中党和群众之间建立的鱼水之情和血肉联系,让他们牢记“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一切”[6],老百姓的事情就是党的工作核心[7]。革命期间,他也经常鼓励妻子齐心安心基层工作,深入联系群众,并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农村是一个大学校,是学之不尽的知识宝库,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6]。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并蒙冤长达16年,但他依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逆境中不断学习、磨砺自身,并在文革结束得以平反后,义无反顾地担起主政广东的重任,以广东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杀出了一条血路”。正是因为党和人民至高无上,才赋予了习仲勋面对政治上大起大落的无畏与从容,正如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8],为国家奋斗、为人民服务,是他心里的无上快乐。
习仲勋正是以这份共产党人的执着与无私告诉儿女们,要做信仰坚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位都要以国家大事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忘记群众,更不能脱离群众。在他的深刻影响下,几个儿女都在早年家庭的冲击和艰难困苦中学会了顽强地生活,并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恳的努力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则在上山下乡的锤炼中培育了坚韧的性格,更在与陕北基层群众的朝夕生活中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善良质朴,体悟到了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根本诉求,萌生出了扎根人民、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真挚情感,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产生播下了种子。
第二,务实清廉、不搞特权的工作准绳。习仲勋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干部,深知并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一生求真务实、清正廉洁,避免一切形式的特权和谋取私利行为,并将这种工作作风也体现在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和要求中,成为家风建设的重要理念。在工作中,习仲勋极其注重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并坚决反对任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在每次基层调研或出访过程中,他一律轻车简从,遇到一些地方封锁道路、安排警车开路或组织群众欢迎等行为都会进行严厉批评;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关怀备至,但也要求极严,时刻提醒他们要牢记使命,以人民为重,廉洁奉公,从不利用手中公权对身边亲近的工作人员给予特殊照顾或提拔,一切遵从组织规定和安排,并支持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到艰苦地区工作锻炼,为人民服务。在习仲勋的影响下,许多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自觉以他为榜样,遵纪守法,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辛勤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在生活中,习仲勋对妻子、儿女的要求亦复如是,不搞特殊化、不允许使用任何特权,始终保持务实清廉的本色。在与妻子齐心风雨相伴的半个多世纪里,从未有过丝毫特权对待。到北京工作后,齐心的工作单位离家较远,不便照顾家庭,习仲勋便在工作之余照顾孩子,亲自给孩子们洗澡洗衣。他时刻叮嘱妻子以工作为重,在外事活动的陪同出访中也严守纪律,使妻子恪守本职,未曾踏出过国门。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上,习仲勋坚持在上学期间让儿女们寄宿在学校,和同学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学习,保持平民本色,他也从不允许公车私用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为避免因他个人和其领导职位的影响使女儿受到“特殊关照”,女儿习桥桥在读书期间就改随母姓,沿用至今。在习仲勋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后,他对家人的教育要求也更加严格,坚决避免身边亲属或朋友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影响谋取私利,做出违法乱纪、损害党的威信的事情。他认为,共产党人的家风与党风是息息相关的,党的高级干部更要率先垂范,从自身和家属做起,端正家风,从而树立起好的党风。
清廉正直、不搞特权是习仲勋一生的工作准绳和治家原则,其营造的严格而清白的革命家风,在习近平身上烙印深刻,他继承了父亲守正不阿、实事求是的优良品格,并贯彻到日后从政之路的每个细节之中,他每到一处工作,便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其工作之地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着他的旗号谋取私事便利。同时,他简化领导干部出行警车开道等安保环节、终止浮于形式的重要节假日领导干部基层慰问、大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等,都充分彰显着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一脉相承的原则底线,廉洁自律、把好人情关,便是对人民负责、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前提,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民生思想最基本的践行。
第三,勤俭质朴、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习仲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态度。习仲勋出身农民家庭,自幼便知节俭之要,而作为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洗礼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深切感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更需要发扬勤俭质朴的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劳动人民本色。因此,克勤克俭、自力更生便在习仲勋的提倡和影响下渗透到了家庭及子女生活的点滴中,构成了其家风建设的内涵要义,并代代相传。
齐心曾在《大往事》一书中讲述到,丈夫习仲勋是一个细腻的好父亲,既特别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又非常享受与孩子们的天伦之乐,他疼爱孩子,但从不娇惯孩子,并在生活习惯等方面从严要求孩子。“奢靡误国,勤俭兴邦”[9]是习仲勋时常教导和警醒子女们的道理,为此,他坚决让孩子们以节俭为本,从小培养节用爱民的意识,他以身作则,不浪费一蔬一米,穿旧的衣服则缝补再穿。后来齐心在回忆子女们幼时生活时提到,“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过的衣服和花布鞋。记得近平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女孩子的鞋子时,仲勋总是哄他说:‘染染穿一样。’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6]习近平也在描述父亲勤俭质朴的品质时谈及,“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6]这种从父辈身上传承下来的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便是助力子女们成长成才、奉献家国的内生力量,正如齐桥桥曾表示,尽管当时姐弟四人极尽简朴,但学习努力、内心充实、精神健康。
与此同时,习仲勋也格外重视培养子女自立自强的品性,要求他们通过辛勤地付出,体会收获的快乐。他曾亲自带领孩子们在自家后院开辟土地种植蔬菜瓜果,在劳动中让他们体验自食其力的乐趣;他也教育孩子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鼓励子女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默默耕耘,为有需要的人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教诲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或许十分严苛,但历时愈久便会成为他们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他们指引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四,正直坦荡、虚怀若谷的做人原则。习仲勋的一生历经革命和坎坷起伏,但他始终以一颗淡泊、坦诚宽厚的心胸待人处事,在党和人民的事业面前从不计个人功名与得失。面对文革期间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和压迫,他报以宽容,对迫于政治压力写下不实揭发材料的工作人员、曾经出手相向的造反派成员,以及态度恶劣的审查组人员等,他在复出后一律既往不咎,并在谈及过往的不幸时轻描淡写地表示,“像我们这些人,坐监狱,遭受各种劫难和折磨,已经是家常便饭了”[10],因为在习仲勋心中千斤之重的使命和紧要任务就是全心工作、为国效力,听从人民的召唤,为此,他以大局为重,无私忘我。“父亲从来没有在我们兄妹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10],这种宽宏博大的胸襟气度深深感染着子女们。
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习仲勋都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党内同志和党外各界民主人士以诚相待、推心置腹,为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也将这一为人处世的原则灌输给子女,教导他们从小就要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团结友爱,待人宽容。正因如此,儿女们从小就学会了主动与别人谈心,热心帮助和宽慰遇到困难的同学;而习近平始终铭记,“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11]习仲勋还曾叮嘱习近平,无论官职多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对其他干部工作中的错误要敢于指正,批评教育要从严,但也要谅人所难、给人出路[5],对习近平的从政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习仲勋离开工作岗位后拒绝了多方邀请他撰写回忆录的请求,在他看来,自己毕生的使命来自党和人民,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是他对内心本能呼唤的遵从,不需要被强调和记载,也不希望被人们记住。
习仲勋在其饱经风雨的人生中锻造的做人原则和处世智慧,孕育了宽厚真诚、坦荡无私的家风内涵,也正因如此,他在晚年能由衷地对儿女们讲:“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 ”[9]这便是习仲勋给子女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也激励着儿女们时刻不忘父亲的高尚品质,并以父亲为榜样一生做干净坦荡、胸怀宽广、淡泊名利的人。正如习近平所言,“父亲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父亲相比,太过平庸,汗颜不已。但更令我感动的,是父亲从不居功,从不张扬,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这才是成大事者的风范,永远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9]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家风传承
习仲勋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风家教融合一体,形成的红色家风,滋养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内质品性,更为习近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提供了重要保障,引导他在人格与思想意识萌芽和形成的最初阶段,便在红色基因和优良家风的熏陶与感染下修身正己,并建立起与人民群众不可割舍的血肉联系,也最终发展成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思想中有情怀、有力量、有温度的内容。
首先,革命家风塑造了习近平的个人品格和家国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最初发端。营造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重视紧抓家庭教育,并将党性修养贯穿在家风家教之中,是习仲勋家风建设的突出特征,也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习近平的成长。习仲勋与妻子齐心携手相伴半个多世纪,怀揣着共同的信仰,始终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为子女提供了和谐温馨的成长氛围,于无形中引导他们成为心中有爱、与人友善的人。同时,习仲勋从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期工作及治家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工作准绳、生活作风和做人原则等,则对习近平个人品性的培养产生了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曾在写给父亲88周岁生日贺信中深情地谈及自己在父亲身上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一是学父亲做人,坦诚忠厚;二是学父亲做事,功勋卓越却淡然处之;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即使身处逆境也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用博大的爱为国家和人民默默耕耘;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勤俭持家”[12],而父亲生日当天,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无法亲自前往父亲的寿宴,习仲勋听完来信,非常欣慰和理解儿子地表示,还是要以工作和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6]正是习仲勋这样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人格与品德、胸怀与作风,成为习近平一生效仿与学习的榜样,做一个清清白白、自律高洁的人;更重要的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初阶段,父辈给予的国家为先、人民至上的叮咛与教诲,更是培养他树立起正确的家国意识的启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课,指引他在未来的人生中将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追求与个人的成长发展紧紧联系起来,以人民价值为利益选择的标准,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使命担当。
其次,“人民意识”是习仲勋革命家风建设的核心要义,也是促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习仲勋作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5],对人民群众有着与生俱来且无法割舍的深情厚谊,他拥有着扎实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敬重他、拥护他。在领导陕甘边革命中习仲勋几次身处险境,是当地群众拼尽全力掩护他,悉心照顾他。带着对人民群众质朴无私奉献的感怀,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人民是自己的根,不忘以实际行动回馈人民的恩情。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庆祝典礼上,习仲勋在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表演时陪同的领导同志对他说:“江山是你们老一辈革命家打下来的”,他则感慨地说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啊!”[8]习仲勋的这份对人民群众的真切热爱,也成为了其家风建设的基本底色和核心内涵,他将自己对曾经艰苦奋斗过的故土的深情、对父老乡亲们的热诚讲述并传承给儿女,时常敦促孩子们要走入基层,切身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对人民不离不弃、与人民同甘共苦。
在父亲的群众观影响下,习近平从青年时期在陕北农村梁家河的知青历练中便将家风中蕴含的人民意识践行到了实践中,他在真实的基层生活中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和所思所想,并以一颗赤子之心带领人民克服困难、创造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此后,习近平的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等层级的主要岗位,而“人民至上”则是他始终牢记和贯彻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他每到一地任职便会亲下基层,到群众中了解民生疾苦,并以务实的作风推进改革,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到最大。习近平曾表示,在远离人民群众的地方作愿意为他们献身的清谈是不踏实的,他渴望尽微薄之力,在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那便是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13]。可见,习近平的人民思想承袭于父辈的人民情怀,并在自身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升华,而父辈革命家风蕴含的共产党人的人民意识也正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早期样态和重要内容。
最后,习近平对父母实事求是、踏实朴素的优良家风的传承,是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重要精神保障。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习近平父母一生作为人民的公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这种优秀的家风传承,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习近平。在习近平从政的每一阶段,无不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为保障和改善人民民生的具体实践中,总是能够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为老百姓讲实话、做实事。无论是做县委书记还是做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贫困的地方、偏远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自党的十八大担任总书记以来,几乎每一个春节,他都是在老百姓中度过的,那些贫困的老百姓始终是习近平最牵挂的。习近平反复指出,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承载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而优良的家风正是使家庭充分担起帮助一代又一代人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之重任的根本保障。以习仲勋塑造的革命家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孕育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生涯,不仅是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思想信仰、品德修养和人格基础的集中体现,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家风家训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重要理论,是现世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经典垂范。家风涵养党风,共产党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初心,以及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勤俭质朴、胸怀坦荡、廉洁自律等内涵共同构成的红色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有着极其充分的内在一致性。正是这种传承,使得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总是持之以恒,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最终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件中华民族苦苦追求了几千年的伟大梦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学习和传承革命先辈的优良家风,发挥家风家教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作用,才能避免因家风断层导致的党员干部信仰缺失、道德缺失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害人民利益、违法乱纪等严重后果,才能以清正的党风带动淳朴和谐的民风、社风,为国家发展兴盛奠定重要基石。此外,在继承与发扬共产党人优良家风的同时,也应结合时代发展对家风建设的内涵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顺应并服务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突出家风对个人及家庭成员作风的规范和教化作用,使党员干部立德正身,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底线,从而不遗余力地服务人民,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贡献力量。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楚翘)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思想研究”(批准号:18AGL01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161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9.
[3]文斋.从六个故事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J].新湘评论,2019(6):48-50.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
[5]《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9,43,43,668-669.
[6]齐心.忆仲勋——纪念习仲勋同志100周年诞辰[J].书摘,2013(11):4-8.
[7]严宏伟,邱然.习仲勋与群众路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2.
[8]习远平.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N].中国青年报,2013-10-11.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纪念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766,766,806.
[10]闫启英.习仲勋画传[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482.
[11]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9):109-112.
[12]习近平.写给父亲习仲勋八十八周岁生日的一封贺信[J].青海党的生活,2016(6):22.
[13]“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一)[N].河北日报,2017-08-14.
责编:孟庆川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