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舆论场 >

“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

海外网 2020-10-20 09:21:50

联合国旗_副本.jpg

联合国大会9月21日举行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通过《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宣言》,重申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平、正义、性别平等等方面的承诺。宣言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这是9月14日拍摄的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外景。 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2020年暴发的全球新冠疫情是划时代的分水岭,疫情暴发之前与暴发之后堪称“两个世界”,疫前世界总体处于“一超多强”格局和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呈现“稳中有进”;疫后世界则是多极竞合格局与“反全球化”逆流汹涌,全球治理“赤字”凸显。世界百年大变局与全球新冠大疫情叠加共振,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全球治理任重道远。

首先,当前全球治理的“主角”更趋多元,多极格局浮出水面,“金砖五国”有所分化,全球治理“由谁来治”的问题更趋复杂。

大国仍是全球治理的“主角”,但疫情使得大国之间力量对比与关系组合生变。一方面,新冠疫情的最大影响是重塑国际格局。2020年是二战结束75周年,全球战疫恰似“第三次世界大战”,主要各方抗疫成效呈现高下之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元气大伤、失道募助、霸权式微,“多极化”因而水到渠成,国际格局随之悄然更新,多极浮出水面,包括美、中、欧盟、俄四大力量,而美、中两家的分量要大于欧、俄两家,当今国际战略格局实乃“不均衡的多极”,而不再是“一超多强”或所谓的“单极”。另一方面,疫情之下“金砖国家”走势分化,巴西抗疫乏力,印度“压力山大”,南非备受冲击,“金砖五国”呈现“中俄引领”、中国更是“一马当先”。中印关系因为边界冲突、印度推行“限华”经济政策、美国极力拉拢印度而走低,影响全球治理的新兴大国协调成为新课题。

其次,当前全球治理的具体领域可谓“专业”繁多,治理手段则是机制不灵,全球治理“治理什么”和“怎么治理”的问题更趋严峻。

当今全球治理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包,重点领域则是经济金融治理、公共卫生治理、气候变化治理、网络空间治理、地区安全治理等。全球治理的手段主要还是国际组织与多边机制,如地区安全治理上的联合国安理会,经济金融治理上的G20、WTO、IMF等,公共卫生治理上的WHO,气候变化治理上的《巴黎协定》等。而上述诸多治理机制在不同程度上呈现疲态、缺乏后劲,效率不高、成效不彰,均亟待改革完善与强化优化。

再次,当前全球治理备受掣肘,面临多重困境,主要“症结”有四。

一是全球性挑战现正处于高发期,各类问题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应接不暇、疲于应对,对全球治理的“需求”远大于“供给”,致使供求失衡严重,全球治理“赤字”加剧;二是作为头号大国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唯利是图与唯我独尊的“美国优先”,一味推卸大国责任,拒不履行国际义务,“退群”不止、“毁约”不断,甚至为一己之私而制造国际分裂与对抗,严重背弃战后历任美国政府对国际秩序的承诺,严重冲击全球治理大局;三是当前大国战略博弈明显加剧,全球治理合作越来越受制于大国竞争;四是质疑乃至抵制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民粹主义在多国泛滥成灾,“本国至上”颇有市场,全球治理“行情”低迷。

第四,面对“后疫情时代”机遇挑战并存、挑战更为突出的全球治理新形势,中国有的放矢、行稳致远,兼济天下、得道多助。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充分彰显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球性挑战日益上升,应该也只能通过对话合作解决。强调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习近平主席郑重承诺,中国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发言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已有多支疫苗进入Ⅲ期临床实验,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强调“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

适值当前全球治理备受考验、何去何从的多事之秋,习近平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全球治理、维护国际团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指明方向,向国际社会释放了强大正能量。展望“后疫情时代”,中国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突出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经济金融等重点领域,统筹兼顾推进本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周边区域发展与安全治理、引领改革全球治理三大层面,重点联合俄罗斯、欧盟以及非盟、日本等,坚持内外兼修、内圣外王,注重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为促进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陈向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所长、研究员,海外网智库作者)

责编:吴正丹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