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消费者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商品。(图源:新华社)
【编者按】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会议发表6000余字公报,透露了丰富信息。10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出席人民日报海外网举行的“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线上金台沙龙时表示,当前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弱化经济增速指标,转而更加重视结构指标和全面指标。在实现自身更大发展的同时,中国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将对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下为曹和平发言摘编:
尽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过去几年来,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在政策连续性的坚实基础上,这些都成为中国走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前提。
2020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恢复至6%左右,全年增速完全有望超2%。特别是因疫情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线下的实体经济因线上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原来的过量产能出清,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潜力不断增强。展望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可以说,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现有制造业大车间、流水线、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经济增长空间是有限度的。通过科技创新,能够将发展空间拓展至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更广阔空间,将中国制造经济上升为智能和智慧经济,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是中国发展将更平衡、更健康。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看,对“十四五”中国发展目标的设置不仅强调经济发展,也包括更广范围的社会发展。例如,强调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指向的是体制机制改革目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指向的环境目标。弱化经济增速指标,更加注重结构指标和全面指标,将成为今后15年尤其是“十四五”开局的重要特征。经济能实现更高增速自然是好事,但未来的重心更在于追求结构指标、全面指标,只要把结构改善夯实了,也会带来中国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于贸易额的增长、人均购买力的提升,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创新——以环境友好、经济共享、和谐发展的新增长模式替代高耗能的传统增长模式。中国的模式增长越阳光、越全面、越丰满,整个国家和世界的共同增长环境就会越好。
相信在“十四五”之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更加深入世界各国人心,中国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携手走向比20世纪更好的发展道路。届时,欣欣向荣的中国将以一个创新型大国、友好型经济体、文明增长体的形象屹立于全世界面前。(整理/栾雨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责编: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