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举办第三次印美“2+2”部长级对话会。美国国务卿彭佩奥、防长埃斯珀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防长拉吉纳特围绕共同关切的双边、区域和全球问题开展对话。
此番会晤时机非同寻常,非常接近美国大选。根据外交惯例,若无紧急情势,一国应避免在别国政府行将发生更迭之际进行重大双边接触,或签署重要合作协定。反观印度,却在无重大安全风险之际,如此心急火燎地同互信不足、偶有摩擦的美国签署涉及情报合作的重磅协定。笔者认为,这是莫迪政府错估美印关系层级未来走势以及印度外交投机传统的综合体现。
首先,美印关系究其本质而言为“伙伴关系”,而非“结盟”。虽然二者之间的性质和内涵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是否针对第三国。前者注重平等互利,不损害第三国,而后者则意味着缔结军事同盟,分享敏感情报,必要时针对第三国统一部署军事力量,采取统一行动,本质上是霸权和强权的体现。印度此次同美国高调签署情报合作协议,共享美国军事卫星探测的海洋、航空、地形等实时精准数据,将大幅提升三军作战能力。显然,这已经超出了“伙伴关系”的内涵,甚至有观察人士指出印度将摒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美国缔结军事同盟。但事实上,印美关系并不具备提升至“结盟”层级的历史与现实基础。印度曾被英国殖民统治近两百年,如今无论精英阶层还是普罗大众,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反殖民思维深深根深蒂固。即便在两极对峙的冷战时期同苏联交好,印苏关系也远远没有达到结盟的程度,如今,印度人民更不可能同意莫迪政府因为一个假想敌而让渡部分主权,同美国结盟。再者,彭佩奥与埃斯珀在大选之前突访印度,主要动机无非营造美印关系良好的表象,为特朗普政府冲业绩,吸引印度裔美国人的选票。在“美国优先”理念深入人心的大形势下,美国不可能因为中印矛盾而卷入战争。印度挟“美”自重,实属一厢情愿,最终必然希望落空。
其次,印度具有外交投机传统。在冷战期间,印度打着不结盟旗帜,一边与苏联交好,一边不忘接受美国援助,试图左右逢源,在夹缝中求生存。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推出和实施“印太战略”,极力拉拢印度,导致印度飘飘然地高估了自身重要性。印美关系趋冷之际,印度倾向于改善中印关系,而当美印关系热络之际,便企图通过各种小动作对中国背后捅刀。2017年,莫迪访美之前,为了向美国献上“投名状”以及同美国建立更加全面的合作,印度不惜挑起洞朗对峙。今年,在中美关系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印度再次试图火中取栗,挑起边界争端,将边境实控线向中国一方推进,妄图凭借美国支持去逼迫中国接受既成事实。特朗普主动表示愿意出面“调解”,实质是对莫迪政府的一种支持性暗示。
印度挟“美”自重,将反噬自身利益。一方面,美国借“印太战略”提升在印度洋的政治军事存在,有悖于印度发展战略和大国思维。印度历史学家潘尼迦在《印度与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一书中写到:“印度洋对印度至关重要……因而印度洋必须继续真正属于印度……”。今天,印度精英阶层普遍将印度洋视为印度的后花园,认为印度必须永远成为印度洋的主导力量,印度政府也曾长期反对美国扩大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但日前彭佩奥在访问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期间,均主动提出多项具体合作举措以提升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存在。印度为了迎合美国,不得不一反常态地没有表示反对。但长此以往,美国的扩张主义与印度的大国思维必然产生冲突。
另一方面,印度寄希望于美国企业加大对印投资的企图也必然落空。今年,印度频频出台刺激措施,试图吸引美资企业弃中投印,且日前2+2部长级会谈联合声明也提到“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寻求替代现行模式”,但刺激措施成效寥寥。究其根源,印度法律体系运作效率、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政策稳定性、汇率波动、有效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不足以支撑印度具备良好营商环境,而资本逐利本性决定美资企业必然慎重评估弃中投印的成本与风险。美国资本必然无法弥补印度打压中资造成的真空,从而导致印度经济雪上加霜。
(南平,海南亚太观察研究院南亚观察员)
责编:孟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