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作为中华传统曲艺形式,广受两岸同胞欢迎。相声在台湾的发展,要从1949年说起。号称“人间国宝”的吴兆南等北京相声演员随国民党当局退至台湾,开始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主持相声节目,让相声进入了台湾人的生活。
台湾相声曾经历低谷,原因与大陆大同小异。当时,台湾可供现场表演相声的场地越来越少,而1962年岛内电视台的开播,更给了所有戏剧曲艺表演一记重击。1960年代后,台湾民众仅能在国民党当局组织的劳军活动或大型晚会上,见到一些“歌功颂德”类的八股相声。导致当时台湾人看电视,一看到相声就直接换台。自此,台湾相声发展进入二十余年的低潮期。但是,在长时间的低谷中,魏龙豪、吴兆南等老一辈艺术家,收集资料灌制了“相声集锦”“相声选粹”以及“相声拾穗”等唱片,在宝岛为相声保留了火种。
台湾相声的重振从1980年代开始。1985年3月,赖声川导演成立表演工作坊,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岛内引起轰动。许多曲艺团体也在此时纷纷成立,如今台湾观众耳熟能详的“相声瓦舍”,便是由冯翊纲、宋少卿于此阶段组成。这一阶段台湾相声的重振,将舞台剧融入了传统相声之中,让本身显得有“老气”的相声,成为了可以被年轻人欣赏的新兴艺术。
新世纪以来,大陆相声收复失地,改变了观众“一看相声就换台”的习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给台湾相声打开了新的大门。相声、评书两门抱的“大姐大”叶怡均活跃在两岸舞台上;朱德刚、樊光耀等人登上了大陆春晚;美女相声演员姬天语加入过德云社演出队。两岸曲艺交流如胶似漆。
从舞台剧与相声的融合可以看出,台湾相声题材新颖,制作不受思路限制,形式上杂糅百家、不拘一格。而大陆这边,则因为名家师承未断,表演技法更为丰富,演员的基本功也更出色,舞台的感染力更强。
两岸参差共美,互通有无,是两岸相声之福,也是两岸观众之福,也是两岸文化交流之福。台湾名角朱德刚说得好:“对我们台湾相声演员来说,两岸交流真的很重要。”
策划/牛宁
文案/郑云天
主播/郑云天
后期/赵壹晨
责编:吴正丹、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