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舆论场 >

中德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

海外网 2021-05-31 16:01:15

默克尔.jpeg

默克尔 新华社发(欧盟供图)

近段时间,中德两国领导人高频次外交互动引发世界关注。4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共同为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把握大方向。4月16日,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三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4月22日,习近平和默克尔均受邀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4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视频形式与默克尔共同主持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德之间近乎每周一次的频率开展互动外交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明确信号——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新形势下的中德关系依存度和密切程度递增,两国关系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从全局来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演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气候、安全、卫生等因素深刻变化,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默克尔即将卸任德国总理职务和全球抗击疫情不断取得阶段成果的背景下,两国关系走向对中欧关系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生态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方面,德国政治未来走向即将尘埃落定,中德关系面临“后默克尔时代”的全新考验。自2005年11月执掌德国政府至今,默克尔任期内12次访华,是访华次数最多、对中国情况最了解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眼下,默克尔即将在完成4个总理任期后结束政治生涯,而联盟党费尽周折推选出的总理候选人恐难匹敌强势崛起的绿党。凭借环保主义政党的优势定位,绿党近年来吸粉众多选民,发展势头迅猛。根据德国各大机构民调结果显示,绿党支持率与联盟党呈胶着状态,大有赶超之势。由此可预见,绿党在德国政坛真正崛起的时机已经到来,赢得大选抑或入阁组成联合政府已成大概率事件。德国政局面临重新洗牌,中德关系也将进入新的调整期和机遇期。

两国关系要实现行稳致远,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默克尔总理任期结束并不等于默克尔政治影响力的结束。默克尔的欧盟领袖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凭借出色的政治和外交能力,默克尔成功经营和维系欧洲一体化框架,带领德国和欧盟顺利渡过各种危机,维护了欧盟核心利益。特别是在其治下,中德伙伴关系等级不断提升,中欧关系获得稳步发展,默克尔功不可没。随着百年变局的大幕徐徐拉开,默克尔本人及其政治遗产必将为未来欧洲决策提供政治智慧源泉。默克尔也照亮了欧洲女性参与政治的图景:越来越多欧洲女性获得政治话语权而从幕后走到前台,如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德国绿党主席贝尔伯克均为女性担任要职。被誉为“德国铁娘子”的默克尔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德国大选天平向绿党倾斜:贝尔伯克年富力强,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候选人;具备女性天然优势,是继默克尔之后的第二位女性总理候选人;在默克尔政治成就的光环影响下,选民亦存在投票惯性支持贝尔伯克。

第二,基于绿党大概率在大选中有所斩获的预期和中国政府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自然将成为新一届德国政府与中方合作的最佳契合点。绿党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主张和平与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其纲领特征是市场经济与国家监督下的自然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绿党的政治理念顺应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呼应了民众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全球性问题的关切。因而无论德国大选结果如何,绿党都将在德国政府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德在未来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志同道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两国大有可为。气候环保方面的合作必定是亮点,也将带动其他领域的关系发展。

第三,中德关系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两国关系已沉淀为当今世界变局中的稳定因素,在国际格局转换、新旧力量消长的交汇期,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挥在中欧关系和世界秩序中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承担大国责任,应对百年之变。

回顾过往,中德关系深耕近50载,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等领域存在差异,两国始终保持了良好外交关系。尽管当前德国正在经历疫情和政治、经济的多重考验,但不管怎样,中德之间的合作是难以逆转的大势。基于历史与现实,处在十字路口的两国关系唯有直行前进,不可转向偏离。面对当前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中德两国的沟通与合作既是继承传统、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又体现了新时期负责任大国的使命和担当。中德两国应始终坚持对话与合作,以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眼光,共塑“压舱之石”“稳定之锚”,应对共同挑战。

经济方面,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导致各国经济不同程度萎缩。中国和德国是经济复苏较为明显的国家,两国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德关系和世界秩序平稳进入“后疫情时代”。

一方面,中德两国的经济数据指标反映了自身的综合国力和经济优势: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GDP增长2.3%,德国GDP同比实际下跌5%,法国GDP萎缩8.3%,英国GDP下滑9.8%。中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被限制的消费和投资呈井喷之势得以充分释放。中国经济有足够的缓冲空间,而德国则依靠政府强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国民经济对冲风险,德国经济萎缩程度低于市场预期,是欧洲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

另一方面,中德两国密切的经济关系助力共同发展,进而能推动全球经济摆脱困境,重回发展正轨。疫情阻挡不了合作的脚步,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中国连续第五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疫情尚未结束、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之际,中德两个大国交出了鼓舞人心的成绩单。世界第二和第四大经济体的合作有助于树立榜样,提振信心,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动力。

从近期外交互动的具体议题来看,中欧关系、经济合作、气候变化等内容都是解决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今后中德欧三方开展合作的着力点。

中德关系领跑中欧关系,中欧关系的长远发展需要中德双方共同保驾护航。中德关系的稳定发展符合中德和中欧利益,中德欧三方合作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政治方面,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共同推进多边主义在地缘上能够保持世界政治平衡,形成对单边主义的有效牵制。经济上,处于“十四五”规划开局阶段的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为深陷疫情漩涡的欧洲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进而能为解决全球经济衰退打开新的局面。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热门的议题,因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而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也是影响德国及欧洲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默克尔2012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总结德中关系的三大标志:文化领域的合作、政府间磋商和经济关系。如今,中德关系在气候变化领域形成新的交汇,中德关系、中欧关系拥有更令人期待的美好未来。

总之,中德已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两国关系发展具有全球意义。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棘手,愈发需要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而作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作为亚洲和欧洲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大国,中国和德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示范作用。新形势孕育新机遇,中德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持续深化各领域合作,推动中欧关系和世界秩序稳定发展,定能为百年变局中的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向世界贡献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欧样板”。

(怀浩,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讲师)

责编:吴正丹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