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不该成大国对抗的“战场”

2021-06-18 09:17:07来源:环球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美国正加快步伐拉拢欧洲和亚洲盟友,把它们绑上其与中国对抗的“战车”。

如果说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特点是“单打独斗”,那么拜登政府更多的是采取“拉帮结派”的联盟方式。美国对华开展全面竞争甚至对抗,已成为疫情后世界秩序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不仅如此,美国还在联合国开辟“新战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托马斯·格林菲尔德周三对国会表示,她正努力监督并控制中国对联合国的“恶意影响”。她声称中国在“积极而胁迫性地使用其在联合国的力量”,并用“专制手段实现多边主义”。

中国在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表现与贡献有目共睹。中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一大目标,即消除贫困方面做出的贡献最大;中国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在会员国中居第二位,派遣的维和人员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最多;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提供超过3.5亿剂疫苗,包括向8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中国在政治、人力、财力上对联合国提供支持,已成为多边主义的强大支柱。

美国指责中国在联合国进行“渗透”和“恶意影响”的一个理由,是因为中国人担任联合国多个机构的领导人。这是站不住脚的。目前,中国人担任负责经社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五常不能担任秘书长但可以选派一人担任副秘书长,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就形成且得到会员国认可的惯例。中国还担任联合国五个专门机构的领导人。这是通过合法程序选举产生的,体现了会员国对中国为国际组织所做贡献的一种认可和支持。事实上,中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联合国是职员代表性不足的国家,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的人员更是严重不足。而美西方国家长期占有联合国机构的主要领导和决策岗位,主导联合国的议程设置。这才是联合国改革应该有的一个方向。

事实上,在全球进行胁迫的是美国。美国正加快步伐拉拢欧洲和亚洲盟友,把它们绑上其与中国对抗的“战车”。这是重回地缘政治博弈和大国竞争对抗的老路,与时代特点和全球主题格格不入,也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和诉求相违背。美国所谓的“多边主义”更多地体现在其工具性,服务于其战略目标和战略需要。特朗普政府曾退出多个国际组织、条约和机制,因为彼时的多边主义与其“美国优先”相悖。现在拜登政府重拾和重返“多边主义”,同样是因其对华战略竞争的目标所需。

与美国不同,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更重视其价值性。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和新治理观的核心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中国倡议共同构建以利益和责任共同体为基础、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核心、由地区命运共同体和国际公域命运共同体等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多边主义的意义和前途所在。

联合国是国际合作的舞台和全球治理的机制,当然不应成为大国对抗的“战场”。联合国现在的核心议程是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和平,工作重心是应对气候变化及新冠疫情等全球性问题与挑战,而不是任何一个会员国的所谓威胁。如果一个常任理事国把另一个常任理事国视为威胁和挑战,并且拉盟友进行对抗,那么联合国将重新陷入冷战时期的分裂。如果进一步升级为冲突,则将对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造成致命性打击。

中美在联合国有竞争的领域,也有对抗的可能,更有合作的空间。中国欢迎和接受与美国开展包括制度、价值和道路在内的多方面竞争,竞争谁能为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承担更多的责任,竞争谁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公共产品,竞争谁的理念和方案更有利于解决世界面临的难题。我们不惧对抗但应尽力避免对抗。中美对抗是两国人民、地区国家和大多数会员国不愿意看到的。在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上,在防扩散和裁军、建设和平保持和平、预防和解决冲突等重大安全问题上,中美各有优势和资源,理应开展合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我们要警惕美国的“大动作”,也要防范其“小动作”。联合国应被建设成为国际合作的大舞台,而不是成为大国对抗的“战场”。(张贵洪,作者是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