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中央提出“互联网+基层治理”,这个问题必须注意!

2021-07-14 21:56:33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要素进入社会治理领域,并重构着国家和社会的互动模式。如何提升“互联网+基层治理”的效果?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在贵州,通过“云上贵州”系统,社区居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政务服务;在广州,通过有关规定规范业主决策、电子投票等行为,让业主自主推动“互联网治理”创新;在北京,社区网格化管理对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预警冲突起到了良好作用……

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能量。而“互联网+基层治理”要收到实效,实践中的关键是形成完整闭环。

以笔者调研的苏州市为例,当地“12345热线”、数字化城管App、“寒山闻钟”网络理政平台等,都可以成为居民表达民意、反映诉求的重要平台。这些平台牵头部门各有不同,因此地方政府专门成立集成指挥中心,强化统筹协调。从流程来说,集成指挥中心建起与50多个部门的联系机制,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集成指挥中心受理后形成专门工单,流转给相应部门处理;指挥中心实时监控工单处置流程,处置后还会回访,定期统计各部门工单处理情况,进行考核。

这些机制的设立,提高了政府部门对百姓关心的社会事务的回应能力。

image.png

安装在上海独居老人家门上的门磁检测。图源:上观新闻

除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互联网+基层治理”还能为防范社会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集成指挥中心可以根据大数据做出预警和研判。以上海普陀区为例,为保障小区内高龄独居老人安全,小区给老人家里安装了包括红外、水表检测、电流检测、烟感、门禁、紧急按钮在内的“智慧六件套”,一旦有意外,如电表12小时内读数低于警戒线,后台便立即联系社工,前往查看或短信通知家人。一位独居老人说:“高科技的东西我虽然不太懂,但街道的关心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

基于“12345热线”等平台反馈数据,地方政府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居民关心的议题。以苏南某区为例,集成指挥中心每天受理工单约6000件,这些工单,单个看是个体民意表达,整体看就能发现有共性问题。政府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精准提供决策参考。

此外,对水电信息等生活数据采集分析,有助于群租房整治等专项行动的开展;针对河道的监测,便于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污染,及时采取行动。

image.png

苏州唯亭街道集成指挥中心。图源:唯亭发布

推动政务信息化、打造智能化信息平台,是地方政府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选择,现在各地都在探索。但必须警惕“重技术、轻治理”的倾向,避免将基层治理现代化片面理解为“治理手段技术化”。

首先,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由于技术有局限性,大量数据依然需要人力调查获取,如果缺乏有可信度的数据支撑,平台功能将非常受限。因此,若将重心置于治理手段技术化,可能使基层干部忙于各种信息的获取、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反而少了。这样一来,极易造成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使基层干部缺乏做群众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还可能忽视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需求,出现“数字鸿沟”问题。

其次,信息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需量力而行。以当前一些县级政府建设的信息平台为例,软硬件开发投入大都在千万元以上,还不包括乡镇及村庄社区层面的软硬件投入、后期维护及人工成本。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为了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亮点”,不顾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盲目建设高大上的平台,得不偿失。“为创新而创新”不可取,改革不能脱离和超越实际。

治理过程是政府与人民发生深刻互动的过程,基层治理最重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及时了解群众关心的大事小情,需要干部深入基层,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激发人民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探索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技术要素应成为提高这一治理过程效率与科学性的助力,而不是替代了治理过程,更不能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

说到底,用新技术手段发现问题固然重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

文/刘成良(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

编辑/鹤鸣

来源:学习小组公众号


责编:周璇、安再尔江•艾合买提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