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向世界展示更加包容开放的国民心态

2021-07-27 18:48:19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打比赛的意义不仅仅是“夺金”,看比赛的关注点也可以不必只有“冠军”。

微信图片_20210727185028.jpg

7月26日,中国队选手许昕(后左)/刘诗雯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东京奥运会正在进行时。赛场上,运动员的顽强拼搏让人热血沸腾。赛场外,中国观众的加油打气之声在社交平台屡上热搜。当带着实现“三连冠”梦想的34岁老将吴静钰遗憾止步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四分之一决赛,网友说:“能出征奥运已经是实力了。”当许昕、刘诗雯乒乓球混双3:4不敌日本组合,网友说:“无论结果,你们都是中国骄傲。”当中国女排小组赛接连两次不敌对手,网友说:“不要有压力,发挥出自己就好!”……这一系列真挚而强烈的评论,表达着对运动员的宽慰与支持,也诠释着中国民众对奥林匹克精神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是世界无数运动员的梦想,所有参赛运动员都会为梦想拼尽全力。然而,有比赛就有胜负,有胜负就有人遗憾,这既是奥林匹克的魅力,也是竞技体育的残酷。在瞬息万变的赛场,运动员除了经受体能、技术的考验,还要面对赛场适应性、心理承受力的挑战,稍有不慎便会与奖牌失之交臂。正因如此,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当“00后”杨倩奥运夺冠,人们毫不吝惜对她沉稳表示夸赞。而当100米蝶泳银牌得主张雨霏0.05秒之差遗憾摘银,人们依旧被她的笑容感动。赛场内外,中国观众与运动员“情同与共”,这背后是一个体育强国、世界大国日渐成熟的国民心态。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对奥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难忘1932年刘长春孑然一身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孤独步履,难忘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难忘中国女排在同一年的奥运赛场力克美国实现“三连冠”,难忘2008年奥运圣火首次在北京点燃……对几代中华儿女来说,“奥运情结”植根心田。

近几十年,伴随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中国人对奥运比赛的认识更加开放与包容,打比赛的意义不仅仅是“夺金”,看比赛的关注点也可以不必只有“冠军”。国人可以为乌兹别克斯坦女子体操“八朝元老”丘索维金娜致以崇高敬意,也可以为被求婚的阿根廷女子佩剑运动员佩雷兹·莫里斯送出真挚祝福,还可以为赤道几内亚“最慢勇士”莫桑巴尼参加奥运的经历感动落泪……这样的大国心态,既饱含着中国人民可以创造一切可能的志气,也蕴含着中国坚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底气。(孟庆川)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陆宁远、吴正丹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