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安全政策蹒跚而行

2021-08-12 13:06:36来源:环球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在德国议会选举的临战状态中,对华关系成为各党政纲和政策辩论的热点之一。

在美国号召盟友群起“维护海洋秩序”的背景下,在中德中欧关系出现急剧变化的漩涡中,在德国即将举行议会选举的节点上,德国一艘军舰正穿越地中海、印度洋和马六甲向太平洋驶来,并将南海作为其最终目的地。

这艘军舰还未启航就面临外界对德国意图的各种猜测和疑虑,不仅反映出大国关系的复杂现状,也折射出当前德国政治困境中的外交纠结。在施展远大抱负的理想和难以面面俱到的现实之间,德国指望靠炮舰来启航的大国之旅很难一帆风顺。

德国政府为这次远航找到的名目是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海上自由航行”和“多边主义”,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一次落实其“印太战略”、体现国际存在并呼应“欧美团结”的“重大行动”。“巴伐利亚”号绝大部分航程正好覆盖德国和欧盟提出的“印太区域”,并到访沿途的澳大利亚、印度、日本、新加坡、韩国和越南等多国港口。这一航线设计被德方专业人士解读为德国要一举实现其对“北约在地中海、欧盟在非洲之角以及联合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承诺。

与此前兴师动众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编队和法国核动力潜艇出航不同,德国这艘护卫舰在如此漫长的航程中尤其显得形单影只,但外界给予的关注却更高。因为其象征意义惹人侧目:自二战结束以来一向在军事安全领域低调行事的德国是要改弦更张吗?就连德国舆论也急于要求政府澄清是不是要搞“炮舰外交”了?这逼出了德国军方有关“常规演练”的一番解释。

在近年来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实德国的外交安全政策一直在变,只不过这种变化一是通过德国在幕后推动欧盟来实现,二是通过默克尔在政府内保守和激进两派之间维持平衡来落实,因此变化似乎并不明显,但朝着摆脱历史包袱、用地缘政治原则来平衡地缘经济传统的方向却非常清晰。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在德国推出“印太指针”后很快就有了欧盟版的“印太战略”。

尽管德舰在航程中与北约和欧盟的两次联合演习在军事上最具实质性内容,但外界却将德方请求到访上海并计划途经南海水域当作了焦点,这无疑赋予了德舰此行强烈的搅动地缘政治和影响中德关系的含义。“维护航行自由”是德国在“印太战略”中设定的重要目标,但为何一定要通过进入南海来实现?当德国发现自己把“巴伐利亚”号放在了一个尴尬位置上时为时已晚:美国已迫不及待地将德舰出航认领为它领导下的“维护南海航行自由”行动;沿途的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也都各取所需地将德舰行动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进行解读。这样一来,无论德方为“巴伐利亚”号到访上海提出多么动听的理由,碰上中方要求“进一步澄清理由”的钉子也就在所难免。本来想为自己赢得更多“自由行动空间”的德国这才发现,在大国激烈博弈的牢笼中正被束缚得更紧。

当然德国绝非无辜。打着“维护秩序”的旗号迎合美国意愿,同时又希望扮演好与亚太地区国家都有交情的角色,正是德舰出航南海的初衷,为此德国官方刻意采取了模糊策略以收平衡之效:一方面德方在出航告示中特意不提中国和南海,并强调将只途经传统贸易航线,不进入台湾海峡也不进入南海岛礁12海里,还提议中德军舰互访,刻意与美英海军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强调要“与盟友一道体现存在感”,“我们在海上航行自由和遵守国际法方面拥有相同价值观”。这种既“示好”又示强、说两套做两套的风格与德国想向国际社会展示的诚信可靠的人设严重不符,想要面面俱到的结果很可能是四处不讨好。

“巴伐利亚”号的航期将跨越9月德国议会选举这一重要节点,因此它既可以被解读为德国对外政策连续性的体现,也可以被看作政策转向的开端。

从“印太指针”到德舰出航,以防长卡伦鲍尔为代表的、主张要对德国对外政策做出重大修正的激进派是主要推手,对于德国在“印太”的角色设计和进入姿态其与外交界、工商界有过激烈博弈,总理默克尔在其中扮演了平衡、调停并最终决策的角色。但在激进派借“重启德美关系”、干涉中国内政的舆论汹涌之势下,默克尔政府对外政策的稳定性和对华政策的连续性都打了折扣。

在德国议会选举的临战状态中,对华关系成为各党政纲和政策辩论的热点之一。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在拉舍特的领导下虽然想维护平衡,既要和“志同道合国家一道应对中国”又要“尽可能和中国合作”,但倒退的痕迹也很明显,因为其对华政策前提是将中国视为德国“当今最大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挑战”。因此尽管并不顺利,但由“巴伐利亚”号开启的德国外交安全政策,将在后默克尔时代继续转向并蹒跚而行。但对于想在乱世中立足甚至想趁乱而起的德国来说,当务之急不是去复苏地缘战略和大国雄心,也不是把中国视作障碍和威胁,而应当去再三重温并践行睿智的德国政治家勃兰特的语重心长:“和平不是一切,但没有和平,一切都无从谈起。”(崔洪建,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