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习近平喜欢什么样的文风?

2021-09-27 13:01:09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image.png

图源:文汇报

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曾在《浙江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文风体现作风》的文章。文中写道: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匮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像“懒婆娘的裹脚”。

这段话里有故事。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时提到:“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战争年代,局势瞬息万变,行文容不得半点拖泥带水。和平时期,身后没了枪声,也不能空泛议论、短话长说。文章一长,大家不爱看不说,也容易失去重点,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内容本身早已离题万里。

写短文章更见真功力。因为要在有限篇幅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回忆说:高扬同志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时,有一次开会讲话只用一页纸,讲了四件事,至今我都还记得。他还提到福建老书记项南给报社写的一篇100多字的社论,说写得很好,当年还得了奖。

在习近平看来,写短文章要像古人说的,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评,最短不足200字,最长仅500余字,行文简洁明快,道理深入浅出,堪称优秀文风的典范。

习近平的文风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是语言凝练晓畅、通俗易懂,常用大白话谈大问题。例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阐述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说明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用“狗熊掰棒子”批评目光短浅的干部……这些来自生活的语言,百姓人人听得懂,很有感染力。

习近平还善于用典。2007年8月,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0天之际,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接受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集体采访。接近尾声时,习近平谈到“成功、精彩、难忘”的办博目标,很自然地引出毛泽东的名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赢得现场记者的阵阵掌声。

诗词成语信手拈来,源于生活中的不断积累。习近平日常公务繁忙,仍抽出许多时间读书看报。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他有一次看到《解放日报》上一篇短文,写的是诸葛亮识人“七道”,就批给市委研究室,说“此‘七道’可在党建组工廉政文稿起草时作为引用之素材”。习近平说,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讲话、写文章。

说到底,无论是使用民间俗语还是成语典故,目的在于让人听得懂,知道要干什么、解决哪些问题。在上海工作时,习近平曾谈到作家王愿坚给他讲的一则故事:小说家柳青写作,总是要经过长期观察、体验,把人民群众的思想悟透了,每次写完都要读给房东大娘听,大娘听懂了,才算过关。习近平说,我们起草文件的时候,要想到房东老大娘的反应,想到人民群众的反应,这样出台的文件就能执行下去,不会伤害到老百姓。

归根结底,文章要“实”。既要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又要实实在在言之有物,不能东拉西扯、穿靴戴帽一大串。对此,习近平曾提到“五讲五不讲”: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

公文讲究平实准确,也容易陷于枯燥。1958年9月,毛泽东批示《对一九五九年计划调整情况的说明要点》时写道:“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松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

“春意”指文章在追求准确、实用之余,也应求新求变。

什么样的文章算有新意呢?习近平指出,“这里所说的新意,既包括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前人没有讲过的话,又包括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话;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的话,又包括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

的确,写文章虽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但也不能千篇一律,总是拘泥于三段论。有时反弹琵琶,形式一变,就会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适当的引经据典,恰到好处的修辞,鲜活生动的数据和事例等,都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过,追求新意并不意味着要为新而新,甚至搞文字游戏。

小组重温了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一文,文中深刻剖析了文风上存在的长、空、假等问题,强调大力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这篇关于文风问题的重要文章,大家可以找来一读再读、反复品味。

文/钟祺

编辑/九段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责编:张婧妍、刘素素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