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这场远征,在习近平心里的分量很重

2021-10-22 19:45:43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1936年10月9日,甘肃会宁县城一片欢乐气氛。年仅3岁的魏煜跟着红军小战士走上街头,边玩边看小战士贴标语。忽然,头顶传来敌机轰鸣声,小战士扬起手大喊:“快躲开,飞机要投炸弹了!”年幼的魏煜未及闪躲,敌机炸弹就已落下。硝烟散去,人们在小战士身下找到了魏煜,小战士却倒在了血泊中。

就在小战士牺牲这天,红四方面军抵达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尽艰辛的战士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13天后,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0月22日,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

image.png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贵州调研。图为16日下午,习近平在参观遵义会议会议室时,向墙上的遵义会议参加人员照片深情凝视。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2018年6月29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讲述了这个故事。

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对一个政党来说,方向是关乎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20世纪30年代,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队伍被迫长征。何处是落脚点?何时是胜利日?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

贵州遵义老城区子尹路96号,一幢二层小楼沿街而立。1935年1月,就是在这里,历经3天激辩、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逐步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他听讲解、看实物、观图片,不时询问有关情况。他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红军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但每一段行程、每一场战斗又何尝不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习近平指出,“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

image.png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图为25日上午,习近平在位于桂林市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2019年5月21日,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习近平连着提出3个问题。

万里长征路,每一步都非常艰难。董必武曾回忆爬雪山时的情景:“我们的人在这里一死就是好几百。他们想坐下来歇歇腿、喘喘气,就从此站不起来了。”王平上将终生难忘过草地的一幕:自己带一个营返回迎接滞留在班佑河那边的人,结果发现700多人,背对背坐着,全部牺牲……

部队一次次整编,战友一个个离去,是什么支撑红军将士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习近平指出:“他们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最重要的信念就一条,就是相信共产党,相信红军,相信跟着红军走就是有前途,相信共产党做的事情就是为穷苦老百姓好,相信共产党说的就是真理。”

长征最艰难之际,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将士常讲:“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刘华清将军长征时在战斗中腿部负伤,他拒绝就地安置,“给100块大洋也不留下,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中”;钟赤兵将军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右腿三次截肢,却斩钉截铁地说,“就是爬,我也要跟上部队”。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在油画《陈树湘》前,他停下脚步,凝视良久。画面中,陈树湘躺在担架上,腹部鲜血直流。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这位“绝命后卫师”师长身负重伤、不幸被俘,醒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习近平说:“试想,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image.png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图为16日下午,习近平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开展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乘飞机、坐火车、换汽车,辗转奔波7个多小时,来到原中央苏区赣南于都县。他说:“我11年前来过赣南,一直还想来看一看,看看老区乡亲们生活改善怎么样,脱贫攻坚进展如何。更重要的是,于都是什么地方啊?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1934年10月,近10万红军夜渡于都河,没有走漏半点风声,凭借的是什么?是30多万于都人民的守护支持。红军准备渡河时,老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还有位老人捐出寿材板,帮助红军架设浮桥。当地流传起口号:“心里不要慌,眼睛看木桩。搭好红军桥,一起上前方。”

一个多月后,红军辗转至湖南汝城沙洲村,3名女战士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女战士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说等革命胜利了再来看她,送她一条新被子。可徐解秀一等就是几十年,再也没有等到她们回来……

2020年9月16日,在展现红军女战士剪被子送村民情景的雕像前,习近平久久驻足。“‘半条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他深有感触地说,“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里还是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啊!”

人民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靠山。当年,红军从福建长汀中复村出发时,老百姓挑来一担布鞋、草鞋,不少还沾着泥巴。原来,得知红军要走,他们把鞋脱下来送到部队。“鞋来不及做了,把这些穿过的鞋拿去吧,行军打仗少不得。”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当年,为报答小红军的恩情,魏煜的父亲魏鸿儒将小红军葬到了自家祖坟旁,并立下规矩:只要魏家还剩下一个人,小红军的坟上一定要香火不断。后来,魏鸿儒又将自己的3个孙子分别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是——“继续长征”。

文/钟祺

编辑/九段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号


责编:扈嘉翼、周璇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