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中共第三个历史决议是怎样诞生的?

2021-11-19 18:38:23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式公布。《人民日报》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议的说明,新华社推出决议诞生记等重要文章,都谈到了这份决议的起草过程。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从起草到通过花费了多长时间?经历了哪些环节?今天,小组就给大家讲讲这份3.6万余字的决议诞生背后的故事。

image.png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为此,中央专门成立文件起草组,习近平担任组长,王沪宁、赵乐际担任副组长。总书记亲自挂帅,文件起草组规格很高。

4月9日,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起草好关于党的历史的高质量文件,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多月后,文件稿框架方案初步成型。习近平再次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特别强调文件起草工作要处理好“四大关系”:“历史连续性和历史阶段性”“全面总结和突出重点”“总结成就和分析失误”“已有结论和最新认识”。

在习近平亲自指导下,文件起草组成员多方面着手推进工作:整理汇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文件起草工作中贯彻落实;系统学习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文献,研读思想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海内外最新舆情信息;围绕全会文件框架方案,安排具体起草任务分工,抓紧起草,反复研讨,修改完善……

7月1日,文件起草组同志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这次讲话,不仅成为文件起草工作依据的重点,其中的许多重要思想也直接成了文件内容创新的“亮点”。

7月底,习近平在肯定文件送审稿进展的同时,提出“要再打磨、再推敲,不能就此‘封卷’”。

决议稿在反复打磨中日渐完善,也在集思广益中不断精进。

4月1日,党中央发出通知,就全会议题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内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短短20多天,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就汇聚了109份意见建议,由文件起草组整理形成75.3万字的汇总本。

9月6日,决议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4天后,习近平又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对决议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在这场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4月份,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专门征求了大家对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议题的意见。同志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起草决议稿提供了重要参考。刚才,大家又作了发言,对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意见,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吸收。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表示感谢。”

对于各方意见,习近平提出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能吸收的尽量吸收,能体现的尽量体现”,使决议稿成为凝聚智慧和共识的好文件。据统计,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议征求意见稿反馈的1600余条意见和建议,决议稿初步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547处,反馈意见吸收率达24.6%。

在新华社发布的决议诞生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此次文件起草工作征求意见建议的范围、规模堪称空前。”

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全会审议的决议稿。而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围绕决议展开的民主讨论还在继续。

从11月8日下午开始,决议讨论稿提交全会分组讨论。会上,大家争相发言、气氛热烈,有时发言席上话音刚落,好几人就已经同时起立准备发言。散会后,大家意犹未尽,三三两两边走边讨论交流。京西宾馆房间里的灯,经常亮到深夜。

两天半时间里,与会同志共提出修改意见138条。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对讨论稿作出22处修改。

11月10日晚,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各组讨论情况汇报,研究确定文件修改问题。第二天上午,决议修改稿再次提交小组讨论,最终形成决议草案。

11月11日下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与会全体中央委员高举右手,一致通过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正式诞生。

编辑/山秋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责编:扈嘉翼、赵宽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