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学习小组 >

【学习小组】母亲给习近平缝制的针线包|“物”见初心·总书记的时代印记③

海外网 2022-05-07 22:27:51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收藏着一件珍贵文物——一个比手掌心略大的针线包。因年代久远,针线包看上去有些发黄,但用红线绣出的“娘的心”三字依然可见。

母亲齐心给习近平缝制的针线包。(图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背起行囊,远赴陕北梁家河插队。儿行千里之际,母亲齐心亲手给习近平缝制了这个针线包,并在上面绣上三个红字:“娘的心”。7年知青岁月,小小的针线包默默陪伴着习近平。直到1975年,离开梁家河时,习近平把它送给了村里的伙伴张卫庞以作纪念。

“他给我的棉被、大衣、针和线,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都用了。唯独那个针线包,我一直珍藏着。”张卫庞说。精心保存整整38年后,2013年,张卫庞将针线包捐给有关部门。

一个针线包,连着母子心。

习近平在梁家河时,齐心正带着未成年的小儿子在河南一个农场劳动,两个女儿也被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齐心牵挂子女,一有假期就赶往山西、内蒙、陕北看望孩子,攒下的钱全花在了路费上。路途遥远,车上常常没座位,她就全程站着去。

1972年冬,齐心与子女在一起。(图源:《习仲勋画传》)

齐心也用优秀家风培养教育子女。不管生活多苦多累,她都以事业为重,服从组织安排;她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两个儿子从小穿姐姐剩下的衣服和布鞋;即使在艰难的岁月里,她仍坚持每月按时交党费。“工作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处理好。”齐心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也以此勉励习近平。

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齐心时常给他写信,嘱咐他从严要求自己,还专门开家庭会议,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习近平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无论是福建、浙江还是上海,每到一处工作,习近平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

视频/纪录片《忠贞》

2001年春节,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未能回家过年,母子之间有过一次通话。齐心在电话里说:“你这么多工作,工作需要,妈听着还挺高兴的,关键还不在于你来不来,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孝心。”

她叮嘱习近平:“儿子,我这个千言万语吧,就是希望你把你的担子,重担呐,把它挑好,千万不可大意,千万不能犯错误。你的责任比谁都大,但也不要有负担,把身体搞好,安全第一,健康为重,没有后顾之忧,全身投入,把工作做好。”

把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孝。多年来,习近平谨记母亲的教诲。据他在地方任职时的同事回忆,习近平工作效率很高,但因为事务过于繁杂,他周末几乎从不休息,每天加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夙夜在公。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么,习近平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答案是——“都被工作占去了”“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

习近平陪母亲齐心散步。(图源:新华社)

习近平非常孝敬母亲,哪怕工作再繁忙,也尽可能多地陪伴母亲。人们注意到,习近平在发表2021年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有一张他和夫人彭丽媛共同搀扶母亲的照片,十分温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深情吟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将时针拨回到几十年前。在习近平五六岁时,母亲曾背着他去书店买岳飞的小人书。“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习近平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文/致丘

编辑/钟祺

配音/静玄

制图/少鹏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纪录片《忠贞》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责编:庄鹏泽、张青津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