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学习小组 >

【学习小组】习近平:“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海外网 2022-07-11 13:19:51

提起福建泉州,绕不开“航海”俩字。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历史上的泉州曾与世界上近百个国家保持着海上贸易,而且造船业十分发达,长期领先世界。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一直呼吁,要建立我们自己的船模馆。

上世纪90年代,怀揣着这份梦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共同成立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组织聘请各地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造船师傅,开启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古代木帆船科学复原工程。经过多年努力,海交馆完成156种船型的复制,既包括历朝历代各水域著名舟船,也有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场景再现。

当时,这些珍贵的古船复制模型,迫切需要一个专门的展馆来陈列。“我们做完了船模,但没钱建陈列馆。”老馆长王连茂回忆,在船模陈列馆建设可能面临“夭折”的关键时刻,大家决定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写一份报告。

640 (3).jpg

习近平作出的亲笔批示。(图源:《习近平与福建文化自然遗产》)

习近平看过报告后非常重视,在2000年8月作出批示强调:“福建是中国古代造船中心,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泉州海交馆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是适合的,有特色,有意义,也有基础和基本条件。”很快,相关经费全部落实,陈列馆动工建设。

2001年4月,习近平来到海交馆考察陈列馆建设进展。他身着深色西装,在船模前驻足凝视。习近平明确表示:“像这种有特色、有意义的项目应该大力支持”。

640 (2).jpg

2001年4月,习近平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察。(资料图片

同年夏天,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正式开放,成为中国首个全面展示海洋大国舟船历史和独特成就的陈列馆。

从通商口岸的厦门到山海交融的闽东,再到海岸线绵长的福州,习近平在福建的履职之地都跟大海有关。他说,“海洋,我历来是关心的”。这份关心,不仅体现在对舟船史、航海史的重视,也凝结在地方治理的思考中。

1990年夏天,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到福清调研。一行人乘坐的船很简陋,只是在上面简单搭了个篷子。烈日炎炎,船舱像个大蒸笼,温度高达41℃,一直往篷上喷水也降不了温。中午,大家在船上吃便餐,每人一碗米饭、一盘白菜。尽管汗如雨下,习近平却毫不在意。

就这样,一天下来,习近平既没说累也没说要休息,沿途都在思考怎么发挥海上优势。他当时就提出:这里可以建立大港口、大工业和临港的大城市,将来可以成为对台的货物中转集散中心;这里的滩涂、浅海面积广,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远洋近海捕捞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这里有好几个岛屿,可以发展海岛旅游业……

那时,习近平已经开始构思“海上福州”发展战略。

640 (1).jpg

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在福州平潭调研。(资料图片)

1994年5月,“海上福州”研讨会在平潭县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指出:“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海上的文章,既要做海面的文章,又要做海底的文章”。他提到的许多理念,让在场的干部们耳目一新。当年6月,《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出台,福州成为最早发出“向海进军”宣言的中国沿海城市。

在福州,习近平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到省里任职后又提出了“海洋强省”战略。后来到中央工作,他强调“建设海洋强国”。

640.jpg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图为10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考察。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1/3,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点缀着数十个港口城市,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今年4月10日,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考察时,习近平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每年的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公元1405年的这一天,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舟师首下西洋,拉开了中华民族走向远洋的序幕。如今,郑和船队模型静静陈列在海交馆内,记录着曾经辉煌的航海岁月,也见证着中国向海图强的新时代。

习近平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文/静泊

编辑/钟祺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习近平在福建》、《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


责编:夏丽娟、张青津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