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舆论场 >

生命的温度与灵魂的保暖

——《生命的功课——杨珊摄影诗集》读后感

海外网 2022-11-23 17:35:40

书_副本.jpg

编者按:跨界艺术家杨珊新书《生命的功课——杨珊摄影诗集》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该书自九月中旬全国上市以来,网友热评如潮。这一篇书评来自豆瓣,比较详尽,宣导正能量,特转载以飧读者。

 古人说"诗言志","诗为心声",又说"读其诗,不知其为人,可乎",这些观点无论对古诗词还是对现代诗都是适用的。诗总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怀态度,感悟志向的,我就从这些角度出发慢慢品读了《生命的功课——杨珊摄影诗集》的这些作品,也打算从这些角度来写点读后的感悟。

一开始我是打算“慢慢看看”,没想到在这"慢慢看看"的品读中,让我读出了兴味,也重新点燃了我对现代诗的热情。

一如杨珊在《创作小记》中所说,由于疫情的影响,她开始转而居家种植花草,也有更多时间观察它们的细微之美。的确,在这部诗集中描写花草的篇幅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疫情而居家种花养草的人固然不少,但多数人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排遣心情而已。我从杨珊的诗中却读出了温度,她对花草是真的爱,她确实在种植花草中“种出了乾坤"。

在《无根的葫芦藤》中,通篇给我的感觉是她在畅开心扉和花倾诉,我把它称为花语,用花听得懂的语言与花对话。葫芦藤虽然无根,然而未必无心,它如果听得懂这些饱含深情的倾诉的话,也一定会感动落泪的。在一如既往的望着中,在最后一次的等待中,在最后一次的目送中,在冀求“于土壤里续写前缘"的祝祷中,这样的草木情深,葫芦藤会无动于衷吗?会忍心拒绝这样的希求吗?这首诗总让我有点红楼里的《芙蓉女儿诔》的感觉,不知杨珊有同感否?

在《致风儿的葫芦苗》中,杨珊是显得过于谦卑了,她把葫芦苗视为最好的画家,而她自己呢,则甘愿挑灯,研墨,为葫芦苗做一名书童。这是人与花草的关系吗?这分明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啊。孔子不也曾对子贡说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吗?愿意做子贡的管家,为子贡管理财产。

在《白牡丹与白兔子》中,杨珊又用文字为读者演绎了一幕"兔死牡丹悲"的悲剧。牡丹与‘我’因共同触摸过一只白兔而心灵相通,同感,同悲。‘我’与牡丹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交融彼此,可谓知音。

在《栀子花之殇》中,她为花的凋零而惆怅,却又为干枯的花朵设想了一条好的归宿,让它在水中复活。

在《冰凌花》中,面对一碰就就碎的、带走美与哀愁的冰零花一一一虽然它不是真花,杨珊仍为它设想好了归宿:深埋于我心之矿脉。

而在《野草的冬天》中,杨珊自己又化身为温度,携春天的小手,为唤醒那被冰雪封冻的野草而起舞。

既使是蔬菜,在她眼里也一样如名花般绽放,而不只是食物。

如果说她对花草的这些爱是发自内心的映射的话,那么,她对于花草的生存境遇和整体命运的关注,则又显示出悲悯与仗义的情怀。

在《没有人知道的狂欢》中,她如实描写了红蓼的境遇,记录了红蓼的抗争,为它们的生存环境而忧虑,也怜爱它们的倔强。虽然这其中的感情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写出来,但透过文字,仍然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的。

在《洋姜花》中,洋姜花实在是太惨了,不仅被铲平了生存的热土,而且遭到斩草除根的族灭,尸横遍野,一片狼藉。这简是一场可怕的战争过后的景象。做这事的人,非常神似火烧圆明园的小偷与强盗。而留给杨珊的只有无助与无奈。  终于,她在内心深处发出了呐喊,为花草。

在《牵牛花怒放的夏天》中,她坦言听到了鲁迅的“呐喊”,但我却听到了她的呐喊:救救花草!

她对花草的爱却没有止步于呐喊,而是付诸于行动:经她亲手救助的丁香花,竟然在晚秋绽放芬芳。

有时,花草又承载了她的某种精神寄托。《我的迎客松》正是如此,迎客松在这里成了作者灵魂出走与回归的依止。《铁网珊瑚》与其说是写珊瑚,毋宁说是写自己,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与观照。《玉麒麟》则是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护神。

但花草却没有占据她爱心的全部,另一部分,她分享给了小动物。在《刺猬之死》中,她为刺猬一家三口的不幸遭遇而哀惋,亲手将它们瘗葬,并献上最后的挽歌。

在《那只鸭子》中,她面对主人端上来的一锅鸭肉,脑海里却总忘不了那只可怜的鸭子望着她的眼神。

她为林地里消失了的羊群而惋惜,为流浪猫失去蔽身地而难过,她救助鸽子,自己也养狗。

在《写给小枣》中,与她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小枣不也是她从收容所抱回来养大的吗。一开始是只丑小鸭,现在已蜕变为漂亮的小公主了。

我起初以为她救助这些花草与小动物是出于爱的本能,读了她的《救助是一种修行》才明白,原来她已把救助升华到修行的高度,成为她探索真善美的一把钥匙,在这个过程中,她在“我”与“大我”之间自由翱翔切换,人生境界更具新的高度。某种意义上,这确是种功课,她对生命所做的功课。

不过我还想探究她的爱心的源泉,在《海棠花》,《母亲的菊花》,《父亲的叮嘱》等诗中,我找到了答案。这答案就是亲情,对父母的爱、对亲人的爱。这种爱“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睹人思物,把对人的爱与对花的爱融为了一体。这种爱推而广之,化及草木,施及鸽犬,赖及万方。

她习练太极拳,说太极拳是首诗,是团真火,其实,她在太极拳中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却又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以抽象的比喻诉诸一二。

她感悟到量子是到种穿越前世今生的生物,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不正是心经里所说的自性吗?只是一纠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就幻化出实相来,而其实仍是空相。六根被六尘所蒙蔽,但量子却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在《临界点》中,她寻找冬至时一阳复生的临界点,不正表现了对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求索吗?

她在《人间那点事》中用十八个字就概括了人世间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语言可谓有着哲学家式的犀利与简短。这表明她是一个清醒者。

她在《码头》中把自己定位为停靠自己帆的码头,彰显了她自身的独立自由的气质,而《自由》正是被她放在本书第一篇的宣言。

她虽然对自己有所定位,但又在《找个角度俯瞰自己》中主张从不同的角度俯瞰自己。这不是矛盾,而是立场与角度的统一。

她把白云写出了棉花糖的味道,连我也不禁想把那白云扯下一块来,尝尝味道。

《左窗》中,她把太阳写成了一个调皮捣蛋鬼,但我们陪它玩的代价却是付出年复一年的光阴。

她的《站在西瓜之上》虽然是从一只雏鸟的角度来描写的,但竟勾起了我儿时在瓜田里的回忆,而且到现在也并无违和,某位伟人曾说过“世界那么大,大得像一个西瓜”,我们不都如雏鸟一般站在西瓜之上吗?

她写的荒原驱除了艾略特,也把自己置身其外,把荒原交给荒原,荒原成了一片原始的生机。

她在《台北蜗牛的时间》里纵横交错时空,从一个蜗牛的视角扩大到家国情怀,沧桑了历史,共振了肺腑。

她的《无调性爱恋》我似乎没有读懂,或者似懂非懂,她好像是运用了一种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任由诗中提到那此元素随自己的意识流动,但却真实记录了某一刻自己脑中的思维波动。

她用“三个字”、“四个字”给诗篇冠名,与读者躲猫猫,狡黠得很。当然这也是与读者互动的创作手法。

她在诗集中写到了春夏秋冬,与她写的二十五首《如梦令》节气歌合起来,正好圆了一年四季的节令轮回。

我印象最深的是《春晓童话》,这是一首非常闹腾的诗,不仅是视觉,而且还有听觉。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各种动物活蹦乱跳的画面,搅动我耳膜的是叮叮咚咚,乒乒乓乓的交响。春的生机就在这闹腾中复苏了。

闻一多提倡新诗要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山茶花与红楼梦》《太阳花》就展现了整齐的建筑美;《毛线帽》则呈现了倒金字塔的形式美。

我关注过杨珊的既往作品。印象中,她很少写古体诗,但她一出手就惊人,《多丽》这篇长调显示了她不凡的驾驭古典诗词的功力。她以平调入《如梦令》则表明她对古诗词音韵的多元探索。

还有很多诗都值得品读,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摄影,我是外行,不敢轻率发表评论。但我也自拍过自己的倒影,一幅茕茕孑立的行客模样。而在《照见》中,杨珊却把自己在墙上的投影拍成了菩萨的模样,这或许是不同的心境使然吧。

杨珊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示现代诗的多元化面貌。要问我对这本诗集的评价,我要借用《写诗的意义》中的五个字:诗纯洁,如雪。要问我对这本诗集的感受,是两个字:温度。一如《有爱的世界》所说:冬季未曾来过我的世界。这让我想到生命的温度与灵魂的保暖。是的,生命有了温度,灵魂就得到了保暖。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即使艰难险阻不断,我们的心灵也不再那么无措。内在多了些温度与保暖,也就多了些坚韧!而这也正是这本书之于读者的价值意义,我想。

读罢杨珊的《生命的功课》,我又萌生了写点现代诗的冲动了。(刘远)

责编:武慧敏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