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在逐渐加深。刷短视频,有的同学跟随专家学者、科普博主,发现兴趣爱好的“星辰大海”;而有的同学则被搞笑视频、热门段子吸引,手机逐渐“拿得起、放不下”。青少年与短视频应保持怎样的距离,维持怎样的关系?这已成为许多老师、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中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均超过六成;未成年网民最常看的短视频内容,搞笑类题材占66.4%,其次为休闲类题材。一项抽样调查显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有超过1/3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影响学习和生活。
短视频为什么会让一些青少年“上瘾”?一方面,短视频放大的画面、夸张的配乐与戏剧性的剪辑,为用户打造了沉浸式观看体验。“猜你喜欢”等算法推荐功能,更形成了使用时间越长、用户信息越准、同类内容越多的推送循环。另一方面,青少年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大量新奇、有趣的短视频契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长时间、近距离观看短视频,不仅会损害视力、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也更容易让未成年人习惯于即时满足,而忽视学习、运动等,这值得我们警惕。
近年来,短视频应用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然而调查发现,这一模式的使用率、满意度均有待提高。究其原因,部分“青少年模式”密码位数过少、无需人脸识别,对于熟悉家长身份证号和设置习惯的青少年来说,不难破解。更关键的是,部分“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观看需求。
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在升级“青少年模式”的同时,还需加强“青少年关怀”。从家庭教育看,父母应以身作则,先放下手机,加强亲子沟通,用一起运动、一起读书等高质量相处方式营造有爱有趣的家庭氛围。从校园教育看,学校应大力推荐适宜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影像资料,引导学生主动过精神充盈的文化生活。从平台责任看,真正有用的“青少年模式”并不是普通浏览模式的“简配版”。短视频应用应主动做加法,针对青少年兴趣广泛、爱好多样的群体特点,分门别类地生产、推荐更多优质益智内容,充分满足青少年的观看需求。
今天的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短视频里那些生动活泼的知识问答,比文字更直观鲜活的人生故事,比图片更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对青少年开阔眼界、塑造精神也有着积极意义。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合理触网,在面对短视频时,既主动发现美好又拒绝沉迷网络,既充分涉猎各类知识又适当满足娱乐需求,才能更好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李忱阳)
原标题:防范短视频沉迷,还需加强“青少年关怀”(金台随笔)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5日 第 05 版)
责编:吴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