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舞台中央,90后“唢呐博士”刘雯雯吹奏的《百鸟朝凤》,以苍劲有力的唢呐之声,变幻出惟妙惟肖的百鸟之鸣,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让更多人认识了唢呐,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土飞扬的田野、面孔黝黑的汉子……说起唢呐,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印象。然而,乡野田间是唢呐匠人传艺的重要土壤,却不是唯一的舞台。唢呐历史悠久,气质与音色独特,充满穿透力,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乐器。近年来,由于学习者越来越多、表演方式不断翻新、新作品日益涌现,唢呐热度不断攀高,甚至登上国际舞台,以鲜明的民族风貌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
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不只是唢呐。从古筝花式演奏的视频达到数千万播放量,到胡琴组成的乐队备受关注,从琵琶被赋予更多表演形式,到流行音乐中添加马头琴等元素,许多传统乐器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从古老到潮流,从小众变火热,从本土向国际,以新的姿态开辟更广的舞台。
这样的热潮因何而来?唢呐等传统乐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本身就拥有广大的、潜在的受众基础。传统乐器具有余音不绝的美感,讲究气韵生动的意境,能以简洁的方式描绘出意蕴丰富、变幻无穷的美妙画面。比如,唢呐曲《百鸟朝凤》营造出布谷鸟、鹧鸪、燕子等群鸟争鸣的场景;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中有轻舟荡漾、春风吹拂、江水涟漪的意境;二胡曲《赛马》能让人感受到万马奔腾、草原驰骋……刻在血脉基因里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让很多人沉浸在乐声中久久回味。这种中式表达、东方韵味所造就的独特感染力,也让不少海外观众叹为观止。
今天,许多热爱中国民乐的音乐人既赓续传统,也继往开来,把传统的根扎深,把创新的路走宽。要下功夫挖掘、梳理、承继一件件传统乐器背后的历史文脉和技法曲谱。如中国唢呐地域特色鲜明,每个地方都有接地气的传统曲牌,学艺者需要潜心学习、认真整理、精益求精。民乐的编曲、表现、场景都有创新创造的空间,要敢创想,推动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不少音乐节目把目光对准传统民乐,用笙、唢呐、扬琴等传统乐器演奏多种音乐曲目;中央民族乐团也走进直播间,为民乐演出打造新的舞台,让更多听众有机会欣赏到丝竹管弦之美。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才能让文化的美更具年轻态和生命力。
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趣不断更新,曾经的“传统”不能满足于“进非遗”“开展览”,还要参与生活、融入时代。通过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这是对昨日的守护,也在积淀明日的经典。(刘静文)
原标题:把传统的根扎深 把创新的路走宽(金台随笔)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7日 第 05 版)
责编:吴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