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牙齿,蕴藏着某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一枚铜钱,记载着两地的贸易往来;一支金钗,记录着当时的审美风格与制作工艺水平……近段时间,“逛博物馆”变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听讲解”也成为备受青睐的参观选择。文物不言,但讲解可以代替它们开口讲述厚重历史。不少人逛博物馆的动力就源于在听讲解中对话时空、探索知识,从内心深处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就博物馆讲解服务而言,揭秘氤氲在历史文献、文物中的文化密码,真实、准确是基本要求,传递正确历史观、文化观是根本前提。然而,有一些非正规的讲解服务,为了吸引眼球,或是出现常识性错误,或是大谈秘闻、传说、野史等未经考证的内容,甚至将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不仅给参观者带来误导和不适感,还可能造成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认知偏差。对此,最近辽宁、河南、广东、陕西等地的多个省级博物馆明确规定,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前不久发布的《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适度增加固定时段免费人工讲解频次,定期组织博物馆馆长、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或策展团队开展公益讲解活动”。强化高质量讲解服务供给,是不断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的重要途径。比如,深入挖掘藏品价值内涵,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提高解说词的撰写质量;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提供分众化、特色化的讲解内容和服务;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升级更新自助讲解设备、丰富服务形式;等等。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好“优不优”,让博物馆讲解服务有韵味、好滋味,才能让参观者在参观游览中听得津津有味、收获更多知识。
现实中,不同群体对博物馆讲解服务有着不同的偏好,社会上也不乏高水平的讲解人才。在对博物馆讲解服务“堵偏门”的同时,还需向社会上的各类高水平讲解人才“开正门”,保障好参观者多元多样的文化体验需求。针对讲解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相关部门应把好监管关、扩充人才库,对社会讲解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和引导,培养更多优秀的讲解人才。各地博物馆可以探索备案、考核等机制,重点加强内容审核,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讲解行为。讲解人员也要自觉敬畏文物、尊重史实,加强历史文化知识学习,为观众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讲解服务。
文化事业发展离不开多方同向而行。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公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更多期盼。刚刚过去的暑假,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参观时间、增设夜场、提升预约量,有的还改变了“周一闭馆”的惯例。生动实践启示我们,无论是转变观念释放存量,还是创新方式打造增量,凝聚携手共建的力量,提供精细化、多样化的博物馆服务,“博物馆热”才能不断延续,文化盛宴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走进这所大学校的人越多,博物馆发挥出的社会教育价值和公共服务效益就越大。建设好人们与博物馆间的桥梁,是题中应有之义。期待完善博物馆讲解服务的创新之举不断涌现,有力托举起文化惠民的发展旨归。(崔 妍)
原标题:培养更多优秀的博物馆讲解人才(评论员观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2日 第 05 版)
责编:吴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