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学习小组 >

【学习小组】他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海外网 2023-10-08 19:16:10

1.jpg

王进喜(图源: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今年10月8日,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19年,在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年前在大庆做人民日报海外版“来这里打卡”采访时,小组特地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大庆,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铁人上井三件宝:笔记本加炒面袋,还有一件羊皮袄。”

2.jpg

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发文章《铁人精神,永远都不能丢!》(图源: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我们今天就通过纪念馆陈列的这“三宝”来再次感受一下“铁人精神”。

笔记本

3.jpg

王进喜的笔记本内页。(图源:新华社)

经过岁月侵蚀,笔记本的封面早已丢失,纸张也变得陈旧泛黄,但里头的每一个字,都是王进喜亲笔写下的——

李巨任的“巨”不会写,就画一把“锯子”;“研究”二字不熟悉,就画两个小人儿讲话,旁边用谐音标注“言九”;还有“讲清楚”写成了“讲清初”……由于识字水平有限,王进喜的本子上有不少图画符号,如手绘的拖拉机、帐篷、井架等。

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玉门一户贫困农民家,无缘上学读书。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后,为了进一步适应工作需要,他努力识字学文化,遇到生字就记在小纸片上,随身携带,逢人便问。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学会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

靠着“识字搬山”的劲头,王进喜很快能独立看报、写信、读文件。他说:“我写一封信浑身疼,再疼也得写。笔杆再沉也得拿,只有勤学苦练才能脑子聪明心眼灵,痛痛快快打好井。”“我的小本子从来不记成绩,专门记差距。”

在如火如荼、战天斗地的日子里,王进喜开始创作诗歌,有些还传到了中南海。一次,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对方问:“对当前反华大合唱,你有什么要告诉世界的?”毛泽东引用王进喜的诗回答:“我国东北新开发了个大油田,有一个钻井工人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们一发言,世界就有人受不了。”

炒面袋

4.jpg

王进喜用过的炒面袋。(图源: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第二件宝是用毛巾缝制的炒面袋。

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低,钻井工人经常吃不饱。为了不给井队添负担,王进喜跑井时从不在基层吃饭,而是让爱人拿毛巾对折,上面用一条绳子穿起来,缝了个布袋子。玉米面炒好往里一放,跟搪瓷缸一起装在挎包里,出门时随身背上。

不论到哪个井队,一赶上饭点,王进喜就从袋子里抓把炒面放搪瓷缸里,拿开水一冲就是一顿饭。大伙儿看不过去,打来饭菜让他吃,王进喜却一筷子都不动,他说:“现在粮食定量一人一份。我吃了,你们吃什么?我不能从你们嘴里抢粮食。”

有时候,干粮袋没在身边,遇上饭点,王进喜就借故离开,宁肯饿上一顿。有铁人带头,许多同事也背起了炒面袋,为了国家早日实现“石油自由”,从早到晚扎在工地上。

艰苦岁月里,王进喜一直坚持带“布袋子”上井,拿炒面充饥。他曾写下一首诗:“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

羊皮袄

5.jpg

王进喜穿的羊皮袄。(图源: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老羊皮袄跟王进喜从甘肃到东北,成了他离不开的一件宝。

寒风刺骨时,王进喜靠这件羊皮袄挡风驱寒;天气暖和了,他把羊皮袄铺在地上,累了就躺地上打个盹。一件袄子白天穿晚上盖,既当棉衣又当被。

在大庆,王进喜被安排在房东赵大娘家住。自打钻井队进村第一晚后,王进喜就没回来睡过。赵大娘纳闷:“这大冷的天怎么也不回来睡觉?”

一次去井上,赵大娘看到王进喜身下铺着羊草和被子,身上就盖着那件羊皮袄,头枕着一个铁疙瘩。赵大娘心疼地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铁人名号就这样传开了。

受王进喜影响,工人们也开始学样,背着干粮袋上井,后来又加上了工具袋、配件袋。就这样,铁人的“三宝”发展成了石油工人的“三袋”。

6.png

王进喜的“五讲”。(图源: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除了“三宝”,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还会在铁人写下的五句话前驻足。王进喜说:“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

文/静玄

编辑/钟祺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责编:李冉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