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以来话语权的失位,要有效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知错位”现象,向世界传播正确而良好的中国形象的任务仍很艰巨。中国可信、可爱、可敬国家形象的构建,离不开有效的国际传播。
“可信”——真实叙事取信于人
“可信”与信誉度密切相关。信用是立国之本,国无信不立。没有可信度,则后面所塑造的可爱可敬形象都很难立住。无论对民众还是国家,可信都很重要。而要做到可信,就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事实让人认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不断获得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让世界充分体认到和相信中国已然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强国。中国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回避,而是主动采取措施一一化解,直面发展现实中的矛盾、问题、风险和挑战,更能展现从容自信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只有抱持真诚、客观的态度,才能打消国际受众的疑虑与不解,国际传播才能取得实在的效果。
“可爱”——柔性叙述与感性认知
中国的国际传播是针对世界公众的,针对大众的国际传播除了要格外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还要有亲和力,让别人有兴趣了解,进而接受中国的形象。如果过分严肃或一本正经,则受众兴趣不大,传播效果就会大减。近年来,海外普通民众接触中国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感知越来越深,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可爱”的中国,可爱的形象,有利于拉近各国人民和中国的距离。
表现“可爱”的中国形象,主要是通过传播非政治性的、体现人文关怀的题材,反映与世界相通的普遍性如动物保护、环境友好、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等各国人民能普遍接受的叙述,叙事基调以轻松、愉快、有趣为主。在云南“野生象群长途迁徙”事件中,大象小象的“可爱”形象以及中国人对动物生存环境的人文关怀,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国家形象“可爱”的一面的认同。北京冬奥会也同样成功塑造了“可爱”的中国形象。这种感性“可爱”的传播姿态,叙事的柔性化和娱乐化更易于为外国民众所接受。
“可敬”——信义、正义与道义
在国际社会中,一国如何获得他国的敬意?简而言之不外是言而有信,急公好义,主持公道。中国以国际主义情怀和正确义利观为导向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开展国际发展合作,通过友好协商,尊重和平等对待世界各国;中国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以及其他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帮助有关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在世界性的减贫减灾、人道主义救援、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都积极投入和参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正确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理念,彰显了中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可敬的国家形象。在新形势下构建可敬的中国形象,首先要促进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和发展,充分体现中国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以及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其次,还要把中国对世界各国所做的贡献通过世界媒体途径广为人知。中国不能只会做事,不会表达。要做正确的事,更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所做的感人的事,从而收获他人的由衷的敬意。
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三个具体的目标中,“可信”重在构建可信度,在“真实”上下功夫,从而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可爱”则是主要通过轻松、愉快和幽默的柔性叙述,以非政治性的生活和人性故事占领受众的感性心智;“可敬”则是通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行动和示范带头,树立中国讲信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受人尊敬的国家形象。通过国际传播才能让国际社会普遍认知并进而认同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除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国际传播在新形势下同样有助于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民众情感共鸣来源于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无数中国小人物的故事更能打动他国民众的心,赢得情感支持,而良好的中国形象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构建起来了。
(杨超,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