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图/新华社)
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悼我同胞。这个日子向世界宣示的是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国之祭定格悲痛。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后,每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凄厉的警报声响起,五星红旗半降,从北疆边陲到南海之滨,从东海海域到雪域高原,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人们在各个场合肃立默哀,以国之名,悼城之殇。这一天,南京城的色调是黑白的。从敬献花圈、诵读《和平宣言》,到撞响和平大钟、和平鸽振翅高飞……一系列简洁、庄重、肃穆的仪式,形成了向遇难者凭吊的庄严礼制。通过这样的仪式,链接个体与集体的情感,传承历史的公共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感慨道: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公祭日是重要的固化历史之举,很欣慰,所有人都牢牢记住了这一天。
国之殇敲响警钟。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被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1/3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这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中华民族难以抚平的伤痛,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国耻民殇。现年94岁的夏淑琴是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她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还要好好活下去,谢谢大家帮助我们,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我就能对得起那些死去的同胞们。”成立于2014年的日本市民组织“延续南京记忆会”日前在大阪举行集会,呼吁日本民众结合当今世界形势重新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该市民组织创始人、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表示,“我从35年前开始去南京实地调查,采访收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并在日本收集侵华日军老兵的证言,在此过程中痛感南京大屠杀给幸存者造成的伤痛至今仍未消失。”来自中日两国民间最真实的声音,无不在警醒世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国之愿呼唤和平。和平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期待与殷切向往。南京大屠杀的悲痛历史所带来的启示是: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中华民族经历过同胞惨遭杀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深知历史记忆需时常擦拭,更懂得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因此,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是为了警钟长鸣,也是为了凝聚起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今天的世界再次面临分裂和对抗的风险,面对动荡不靖的国际局势,中国增加了这个世界的确定性,促进了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中国是全球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五核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已加入20多项多边军控条约,并推动五核国达成防止核战争联合声明。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更指明了共同安全、普遍安全的正确方向。决不让这个世界重新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决不让各国再度陷入冷战对抗的深渊,应当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也是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45周年。中国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陈洋)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