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个每年临近年底举行的重要会议,被外界视为了解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下一年经济工作部署的最权威风向标。岛叔从4700多字的会议通稿中梳理出三点,与岛友们分享。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图源:新华社
一
首先是形势。
怎么评价今年中国经济表现?会议给出了明晰判断:回升向好,并在前面加了一句“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
的确,2023年的中国经济很不容易。国际上有俄乌冲突、加沙危机、全球高通胀、美西方围堵搞“脱钩断链”等风险;国内有房地产市场风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洪涝干旱交替等挑战。
中国应对积极,成效显著。12月13日,亚洲开发银行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2%,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也都上调了预期。
那么,这个“回升向好”的势头可持续吗?会议不回避问题,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还有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相较前两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提法,今年会议特别提出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在岛叔看来,这意味着明年会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上多下功夫。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图源:新华社
二
其次是取向。
今年会议提到12个字: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被普遍认为是对明年经济工作方向的定调。
上述提法较前两年有变化,2021年和2022年的相关表述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的“以进促稳”是个新提法,“先立后破”在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通稿中出现过。
怎么理解这12个字?“稳”依然是基础,明年各项工作还得围绕“稳”字来展开。本次会议明确,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这含有另一层意思:明年会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
今年特别强调“以进促稳”,更多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包括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在明年的工作任务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放在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这个今年9月首次被提出的重要概念,再度出现在会议通稿中。也就是说,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将会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先立后破”则传递了明确信号:经济工作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说白了,该立的肯定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但该破的也得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绝不能搞“一刀切”,这既适用于新旧动能转换,也适用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先立后破”,其实是推进改革必须具备的实事求是精神。会议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点到了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改革政策由不同部门负责,如果缺乏统筹,政策可能产生“集成谬误”。这就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对各部门出台的政策加以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通稿中这样表述: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图源:央视新闻)
三
还有就是落实。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落实国家决策部署时出现明显的打折扣、搞变通现象。据国务院此前通报,有的地方在疫情期间刚为商户减免几个月房租,就把接下来的房租上调近1倍;有的拿到中央财政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反手就用其偿还隐性债务本息。这种阳奉阴违的操作,把“好经”念歪了。
今年会议强调,要不折不扣抓落实,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
具体有哪些着力点?会议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9项任务,要理解透,也得落实好。
比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去年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今年提出“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见,既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也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地方在落实政策时得二者兼顾。
又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与去年会议“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表述相比,今年强调了“持续”和“重点领域”,这意味着防风险工作要继续加强。其中对于广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各地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明年经济工作要做的事有很多,关键还得落到一个“干”字上,用通稿中的话说,“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如此,才能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正面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文/江北
编辑/云歌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责编:岳雨田、卢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