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驻华大使讲中国故事,打造国际传播品牌

——“我在中国当大使”系列融媒报道评析

海外网 2024-01-15 09:01:49


内文图3.jpg

1月15日,“我在中国当大使”第109期专题报道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

1月15日,“我在中国当大使”第109期专题报道《“欢迎中国朋友来‘打卡’”——访尼加拉瓜驻华大使迈克尔·坎贝尔》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自人民日报海外网2019年6月“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启动以来,迄今140余位驻华大使接受栏目专访,刊出109期专版报道,是央媒首次集中、持续推出有关驻华大使的融媒报道。借助驻华大使这一独特群体,“我在中国当大使”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该栏目已推出580多篇图文报道、430多期多语种短视频、100张海报,以中、英、俄、法、日文等15种语言面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累计逾550家海内外媒体和网络平台推介转载,总阅读量和播放量超过20亿人次。2022年,“我在中国当大使”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

经过近5年耕耘,“我在中国当大使”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学者来说,它成为研究中外关系的鲜活“口述史”;对企业来说,它成为跨国投资兴业的有益“工具书”;对外国网友来说,它成为了解中国的“参考手册”。

视角独特,用“小切口”展现中国形象

“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采访的140余位驻华大使,包括曾在世界贸易组织及世界银行担任要职的墨西哥驻华大使施雅德、出身外交世家的意大利时任驻华大使方澜意等有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一线见闻,向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视角。

大使“沉浸式”在华体验诠释“可信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栏目组采访希腊、伊朗、阿联酋等30国驻华大使,推出《“欣赏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的‘鱼水关系’”》《“中国把路修到偏远山区家门口,太棒了!”》《“世界少有政党像中共这样历经百年而不衰”》等图文和视频报道,集中呈现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度思考,在建党百年主题报道中独具特色。报道发掘的细节颇具说服力感染力,比如,阿根廷时任驻华大使牛望道被天安门广场上人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一幕深深打动,体会到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大使“冒着烟火气”的故事尽显“可爱的中国”。喜爱中国功夫的莫桑比克驻华大使古斯塔瓦两度访问少林寺,认为武术中蕴含的刻苦和自律已融入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是中国高铁的忠实乘客、大熊猫的铁杆粉丝,微信里有各行各业的中国好友,表示“受到中国人民欢迎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表的,中国人有温暖、开放的心”。在大使们眼里,中国和中国人民易于亲近、十分可爱。

大使的“惊叹与赞扬”呈现“可敬的中国”。巴勒斯坦驻华大使马赫达维1986年曾来华,一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奇迹的发生,认为“中国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决心、耐力、勤奋的结果,绝不是靠外人的恩赐或好运”。毛里求斯驻华大使王纯万看到贵州当地在大山深处建起蜿蜒绵长的公路和高铁,惊叹“长达万里的铁路和高速路,相当于毛里求斯到欧洲的距离”。

叙事生动,用“暖故事”促进民心相通

内文图2.jpg

2023年初,在中国农历兔年新春到来之际,推出“驻华大使贺新春”系列报道。

“我在中国当大使”重在一个“我”字,体现了人格化、互动化的特点。栏目把握移动互联时代“情绪传播”的规律,将大使还原为有个性的“跨文化体验者”,在共情叙事中让报道更加打动人心。

“中国情结”有温度。栏目深入挖掘驻华大使结缘中国的渊源,以饱含温度的笔触描绘出中外友好交往的一幅幅“工笔画”。对所罗门群岛首任驻华大使傅桂的专访报道《“与中国建交,我们就像坐上高速列车”》是他生前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印记,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家人为我来中国当大使骄傲”》披露坦桑尼亚时任驻华大使凯鲁基成长为大使的心路历程,从梦想当医生到担任驻华大使后推动中坦医疗卫生合作,他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折射中坦友好合作大图景。《“我们全家都喜欢过中国春节”》讲述墨西哥驻华大使施雅德结缘中国30余年的故事,描写他及家人在中国度过15个春节的生活细节,凸显中墨关系里的人情味。

“大使故事”成独家。驻华大使身份特殊,他们在访谈中透露的独家信息往往成为新闻热点。2023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我在中国当大使”推出“大使眼里的元首外交”融媒系列报道,回访习近平主席这10年来出访重要活动的亲历者,通过南非、刚果(布)、埃及、斯里兰卡、白俄罗斯、印尼等10国驻华大使的亲述引领受众重回元首外交现场,推出《“无论是雨是晴,巴中始终站在一起”》《“雅万高铁使印尼成东南亚首个有高铁的国家”》《“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很受欢迎”》等10篇图文报道及10期短视频产品,生动展现“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的非凡历程。该系列报道以“现场感”“独家性”吸引广泛关注,全网总播放阅读量约1040万人次。

“暖心互动”是亮点。该栏目的报道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双向互动中频现传播亮点。2020年12月14日,话题“蒙古国驻华大使:3万只羊代表诚意”冲上多平台热搜榜,全网浏览量超过5000万人次。这篇报道正是“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组对蒙古国驻华大使巴德尔勒的专访。中国网友在评论区“排队”留言道谢:“我已经吃到友谊的羊肉,很是鲜美,谢谢近邻”“情义无价”“实在!这个可以有”“必须点赞”……栏目组的报道为中蒙“羊来茶往”这段两国人民津津乐道、广为流传的外交佳话留下生动注脚。对土耳其时任驻华大使约南的专访报道《“朱婷为土耳其排球事业作了贡献”》聚焦体育合作,大使回忆怀抱小儿子与朱婷拉家常的愉快场景,赞扬中国女排运动员朱婷用她的成功和谦逊“赢得了中国人和土耳其人的心”。报道发表后,朱婷本人回复“听到大使这么说我很开心”,栏目组随即发表采访手记《朱婷回应了大使点赞》,有来有往的“暖心互动”激发受众共鸣,该报道全平台总阅读量超过520万人次。

内文图.jpg

2023年3月,《我在中国当大使》(第二辑)在全国发行。

靶向精准,用“好声音”展开舆论斗争

“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围绕重磅议题、重大活动、重要节点,主动设置议题,正面引导国际舆论,用大使们的所见所闻回击美西方对华抹黑论调。

积极宣介中国式民主。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公开课”,“我在中国当大使”连续4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融媒子栏目“驻华大使谈两会”,以大使“细节拉满”的两会观察生动讲述中国式民主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破解美西方“民主对抗威权”叙事的“话语陷阱”。“驻华大使谈两会”在议题设置上有的放矢,直击国内外舆论关注的中国热点话题,让大使愿意讲、敞开讲、深入讲。埃及驻华大使哈奈菲认为,14亿多中国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提振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民主的信心,“中国经验值得借鉴”;萨摩亚驻华大使马里纳注意到,中国不但在本国积极发展人民民主,而且在国际上大力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期盼中国继续为推动国际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不同大使的多维度观察,深刻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精准传播北京冬奥故事。面对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围绕北京冬奥会发起的舆论战,栏目组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密集推出《“期待2022年北京冬奥会”——访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冬奥会我非常愿意试试数字人民币!”——访圭亚那驻华大使周雅欣》等整版报道,借大使之口撕去负面“标签”、塑造正面形象。栏目组还推出“冬奥我来了”系列融媒报道,其中在北京冬奥会前夕发布的独家专访Vlog《相信中国将举办一届精彩的冬奥会》全平台播放量1.07亿人次,成为冬奥会主题短视频产品“爆款”。短视频作品《多国驻华大使:北京冬奥会的意义在于团结世界人民》入选首都女记协评选的2022女记者短视频“冬奥新闻优秀案例”。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2023年初,为驳斥一些西方国家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栏目组精心策划“驻华大使谈中国经济”系列报道,密集专访巴西、巴基斯坦等10国驻华大使,接连推出《“相信中国经济将很快强劲复苏”》《“我对中国经济前景非常乐观”》等中英双语融媒产品。巴基斯坦时任驻华大使哈克表示,即使是疫情期间,所有国家都面临困境,中国也依然保持着增长,并且同大多数国家维持着稳定的贸易关系。约旦驻华大使侯赛尼表示,“中国人民正在回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空气里洋溢着幸福祥和的气氛。我看到未来是美好的。我对中国经济前景非常乐观。”多国大使的一线观察,说服力强、可信度高,为中国经济光明论注入正能量。

立体传播,用“多语种”加强海外落地

“我在中国当大使”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的整版专题报道包括大使专访、大使署名文章、采访手记、国家人文地理等单元,版面“访”与“谈”搭配、“情”与“物”交融、“人”与“事”结合,把讲述中国故事做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多语种传播提升影响力。2022年8月起,“我在中国当大使”首次尝试全英文报道,相关内容通过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人民网英文版、环球时报英文网、中国日报网英文版等平台面向海外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该系列报道被美国之音(VOA)、澳大利亚《澳洲人报》、新加坡《海峡时报》、巴基斯坦《观察家报》、印度ABP新闻网、科摩罗时报网、科摩罗商业新闻网等众多海外媒体转载。

内文图1.jpg

2023年12月,推出系列报道《中国2023·驻华大使说》。

受访大使二次传播,点对点触达大使所在国受众。冰岛时任驻华大使古士贤在个人脸书账号转载专访视频《“中国防疫取得巨大成功”》,并用冰岛语为报道点赞,国外网友纷纷留言称赞视频制作精良;伊朗驻华大使巴赫蒂亚尔个人账号以及伊朗驻华大使馆官方账号在海外社交媒体以波斯语主动推介《预祝杭州亚运会圆满成功!》《中国2023·驻华大使说——“从中国机遇中受益”》等受访文字稿、视频和海报。系列报道在驻华使领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上升,一些驻华大使主动联系栏目组,希望能做专访。

2021年7月,图书《我在中国当大使》(第一辑)在全国发行,多国驻华使节点赞。把散发着墨香的《我在中国当大使》捧在手里时,秘鲁时任驻华大使克萨达第一时间回复:“十分感谢,我非常赞赏你们的努力!”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表示,非常期待看到《我在中国当大使》(第二辑)早日问世。2023年3月,《我在中国当大使》(第二辑)在全国发行。

借助独特且有影响力的“外嘴”,切实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叫得响的外宣新品牌,“我在中国当大使”是中央外宣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次成功的融媒报道探索,为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积累了有益经验。(王丕屹 牛宁 毛莉)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聂舒翼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