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学习小组 >

【学习小组】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⑬

海外网 2024-02-21 20:52:12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2年5月27日)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意思是历史可以阐明治国安邦的原则和方法。

《南齐书》位列“二十四史”,记录了南朝萧齐一代的历史。由于存在曲笔较多、典志不全等缺憾,北宋时曾巩重新编校整理,并写下《南齐书目录序》,有人评价“古人序论史事,无若曾氏此篇之得要领者”。在曾巩看来,治史要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法戒”。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传说黄帝时就有史官,由苍颉、沮诵担任;夏商朝分置左右史,左史记言,右史录事。周代列国均设专人掌记时事,各国史书有“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除了历朝历代的官修国史,还流传下来许多私人著述的野史,以及地方志、谱牒、碑记等。

古人为啥热衷著史?《易》有句话:“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可见,几千年前的先民已认识到,学习前人嘉言懿行,以此培养个人品德。中国首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更是成为后世品评人与事的参照。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既能教人慎思明辨、判定是非,也能让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小到个人修身敬业,大到国家治乱兴衰,都与历史密切相关。西汉时,司马迁在致好友的《报任安书》中写道,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用19年时间修撰《资治通鉴》,也是为了“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在古人眼里,历史上的治乱盛衰、得失成败,均可作为现实借鉴,这也反映出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功用和传统。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以古为镜”。他不仅自己读史,感慨“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而且把史书作为赏赐,要求群臣“宜观典籍”。当时有位老臣叫虞世南,唐太宗常与他“共观经史”。贞观之初,唐太宗任用虞世南、魏征等人,辑录古籍中关于“治道”精要,编纂《群书治要》一书,成为“足以鉴览前古”的经典著作。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里的“大道”,既是治国安邦之道,也可引申为精神道统。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囹圄中作《正气歌》,追慕先贤浩然之气,诗中“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写的即是春秋时代两个秉笔直书的史官。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民本思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再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这些历史智慧和文化积淀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世界的今天是从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的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当下,领导干部读历史,也要从中寻找治理之道、传承文化之道。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习近平指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文/静玄

编辑/九段、钟祺

录音/静玄

音频剪辑/安先

海报/子棋、胡杨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历史自信与中国道路》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学习小组】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⑫

【学习小组】没有比缺乏意志更大的困难|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⑪

【学习小组】美能拯救世界|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⑩

【学习小组】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⑨

【学习小组】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⑧

责编:李冉、张荣耀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