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海外网评:“降低对华关税”,欧洲业界的呼声值得倾听

海外网 2024-03-13 17:21:10

内文图.jpg

资料图:2023年5月24日,江苏太仓。一批国产汽车即将通过“礼诺亚洲”号汽车滚装轮出口欧洲市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越来越多欧洲企业正在站出来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据英国《金融时报》3月12日报道,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首席执行官康松林在接受采访时呼吁欧盟降低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关税。他表示,从长远来看,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将有助于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出更好的汽车,来自欧洲业界的呼声值得西方政客倾听。

康林松表示,中国车企寻求向欧洲出口是“竞争的自然发展,需要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技术和更大的灵活性”,“如果我们认为保护主义能给我们带来长期成功,我相信历史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这并不是欧洲业界首次对欧盟相关政策发出反对之声。自2023年9月13日,欧盟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后,欧洲企业界便多次对欧盟这一决定表示不满。欧盟中国商会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不断创新,并在激烈的中国本土市场中累积出了整体产业优势,为消费者提供高端、性价比高、可满足不同范围需求的电动汽车,受到全球消费者包括欧洲民众的欢迎,这种优势不是凭借所谓的巨额补贴而形成的。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代表认为,“德国汽车公司目前在中国投资巨大,与中国的贸易战可能使损失大过潜在的收益”。德国保时捷公司财务总监卢茨·梅施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盟此举对整个欧盟“帮助不大”,“作为强大的德国汽车制造群体,我们希望并且将会反对(任何新关税)”。

欧洲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本身就得益于中欧经贸合作。经过多年发展,中欧汽车企业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比如,大众与小鹏汽车签署战略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入股小鹏汽车;上汽集团与奥迪公司合作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欧盟中国商会曾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与欧洲乃至全球汽车产业链具有良好合作关系,每一辆电动汽车背后都凝聚全球大大小小数以万计供应商的努力。欧盟应客观看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是随意动用单边经贸工具来阻止或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发展和经营成本。欧洲市场的开放应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并应为外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和无歧视的营商环境。

实际上,相比市场竞争,欧洲企业更担心的是欧盟滥施保护主义政策引发的“回旋镖效应”。西班牙经济学家胡安·罗曼·拉略就曾撰文称,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是贸易保护主义,欧洲在未来几十年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法国广播公司援引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一篇论文称,目前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电动车都是美国和欧洲品牌在中国生产的车型。宝马公司首席财务官默特尔曾表示,欧盟发起此项调查可能弊大于利,并警告称,中国可能会对欧洲汽车制造商采取报复性措施。“今日匈牙利”网站1月15日则刊文称,贸易摩擦不但给中欧之间的合资企业带来困难,惩罚性贸易关税可能损害欧盟的竞争力和消费者的选择,市场保护措施或将进一步削弱欧洲车企的创新动力,无法为欧洲消费者提供先进车型。

欧盟应该好好倾听来自业界的声音,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鼓励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深化合作,为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聂舒翼)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聂舒翼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