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侠客岛 >

【侠客岛丨解局】“特供酒”?忽悠酒!

海外网 2024-03-22 18:22:34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

宫廷玉液酒靠吹,“特供酒”更是。

(图源:小品《打工奇遇》)

“特供酒”的名头,可能不少岛友都听过,反正就一条,怎么唬人怎么来:“军委办公厅内招酒”“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服务局专用酒”“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三十年陈酿”“警卫局接待用酒”“大会堂专供”……

要是去买,卖家话里话外总是神秘兮兮:“酒从北京特殊渠道来,一般人喝不着!”“我亲戚在某某酒厂工作,要不哪有这机会?”

可实际呢?三无作坊,香精勾兑,低档白酒灌装,八成是假货,十分不靠谱。

最近,公安机关公布了5起非法制售“特供酒”的典型案例——

先看重庆武隆这起:该团伙所制酒类名目繁多,有假酒27种,销售金额2000余万元,案值约1亿元。该团伙低价购入普通酒厂8至10元一斤的散装白酒,花20元左右订购包装盒、酒瓶、手提袋;一瓶酒的成本不过30到40元,却敢卖400至800元。他们深知“特供酒”是非法产品,于是锚定中年、男性、社交需求高的人群,打着酒厂直系亲属的旗号推销。

当地公安机关介绍,犯罪嫌疑人抓住部分消费者的虚荣心,打造“私人订制”剧本。不少消费者购买后还下意识隐瞒产品来源,显得自己“神通广大”。

在河南鹤壁的案例中,犯罪嫌疑人王某等人在偏远地区自建房内生产假酒,以销售自产品牌白酒为幌子,大量招聘网络销售人员,最终被公安机关查扣假酒4300余瓶,案值逾亿元。

山东枣庄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犯罪嫌疑人刘某等租赁民房、自行购置灌装设备,将成本低廉的散装低端白酒,以每瓶上千元的价格销售;他们还发展了层级代理商,用发名片、加微信的方式获客,最终被查获假酒2000余瓶,案值1.3亿元。

所谓“特供酒”(图源:央视新闻)

事实上,所谓“特供酒”早就被明令禁止了。

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标识的物品。同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字样的白酒。

2020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2022年7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

显然,市面上所谓“特供酒”并不靠谱。可即便如此,不少人还是四处打听“特供酒”购买渠道——与其说是喝酒,不如说是品尝特权和稀缺的味道。

更有甚者,用所谓“特供酒”通路子。请客吃饭,“特供酒”一掏,饭局的“含权量”尽在不言中。即便买的人、喝的人都知道这酒味不咋地,却依然沉醉其中,自我感觉“高大上”。

真是迷魂酒!所谓“特供酒”,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更败坏社会风气、助长特权思维。

对“特供酒”祛魅,一方面需加大宣介力度、加强以案释法,叫大伙儿知道这是骗局;另一方面,党政机关也须彻底革除奢靡之风,清清爽爽干事,让外界没有“内供”“自留地”的想象空间。

近些年,各地严查党政机关向企业定制、购买高档酒的行为,职能部门管得严,纪检监察机关盯得紧。很多地方从酒的生产源头把控,清理掉产品包装上的“国宴”“专供”字样。在一些省市,监督检查“特供”产品成了常规工作,时不时就检查机关单位食堂、仓库是否收受储藏“特供”“定制”烟酒,对酒厂调研摸底,看商家有无向机关单位销售“特供酒”。公安机关对“特供酒”也是露头就打。

真“特供”绝了踪迹,假“特供”岂能逍遥法外?

文/云歌

编辑/绫波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责编:岳雨田、陈亚楠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