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一国经济发展,“优势”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之一。
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有哪些?“新”在何处?“新”的成色怎么样?
2024年3月,山东某纺织公司工作人员在智能化纺纱设备前忙碌。 图源:新华社
一
谈到这些年中国经济优势,人们往往会提起人口规模、低成本劳动力、“世界工厂”等词汇。
的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分工体系,利用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廉价劳动力成本有效释放“人口红利”,形成“世界工厂”,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从数据看,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超120万亿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上升至18%左右。
有如此成绩,是否可依托既有优势让经济再上层楼?
历史上,一些国家过于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未在合适时间内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么最终陷入“贫困化增长”陷阱,要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过程,量累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
遵循这一规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变化。比如,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提升。最近,美国麦克罗波洛智库的一项研究成果在全球人工智能圈引起热议:中国高校培养了全球近半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在全球居首。该智库还作了对比分析:3年前,中美两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全球占比分别为29%、20%,如今二者之比变为约50%和18%。
变化背后,是中国在人才培养上的努力。从数据看,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突破6万亿元,是2012年的2.21倍;中国每年培养500余万名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是美国的10倍以上;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是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2024年1月,科研人员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试机器人。图源: 新华社
二
除了人才优势,中国在城市群集聚、关键矿产开发及加工、特高压等能源技术、从太空到深海的新领域探索等方面,均已跑在全球前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这些新优势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从中国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来看,答案是:提效。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城市群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所集聚的人口数量已居世界首位。分析认为,在传统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大规模人口与产业在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有利于推动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的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每个单拎出来都相当于大国体量,比如长三角,面积跟日本相近,人口约是日本2倍。这意味着,一些现代化的产业,在中国一个城市群内就能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别国则需要跨国贸易来支撑,效率差别很明显。
高效可以带来高产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这里用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
新优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还在于,通过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的集合,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转向更多依靠技术、管理、数据、人才等要素驱动。
这体现在中国对新领域的积极探索。深海探矿、星空织网、量子问道,一大批成果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升至60%以上,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图片超导量子计算机(图源:新华社)
三
作为后发国家,要成为甚至赶超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路径和战略。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把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潜能。
从城市化发展进程看,目前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率都在80%以上。按这个标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都有较大发展潜力。如果能充分释放这一潜力,经济自然会有更多增长——据测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3.5%,约为6.6万亿元的新增投资需求。城市人口增长不仅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也会带动消费增长。研究显示,如果城镇和农村转移人口获得同等公共服务,中国消费需求可提升近30%。这提醒各地,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在6G研发商用、商业航天等新领域还在持续发力。国际市场研究机构预计,到2040年,全球6G市场规模预计超过34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6G技术早期采用者,以及全球最大的6G市场之一。
有人问:中国为什么能?
答案很多。比如,中国曾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后发优势实现腾飞;中国较好发挥了人口红利、环境容量等比较优势。但无论如何,后发优势不会自动转化成发展优势,比较优势不会天然变为竞争优势,关键还是不断立足新环境,利用优势打开新局面,踏踏实实干下去。
文/江北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读懂中国经济新优势”系列报道
编辑/云歌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责编:李冉、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