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原创评论 >

家在国中卿卿我我 国在家中生生不息

海外网 2015-06-18 06:36:00

“海峡百姓论坛”连续举办七届,始终执著地围绕着一个主题——两岸同根,闽台一家,努力复兴中华文化,深情缅怀家国情怀,同心共筑、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说起“家国情怀”,岂止万语千言?华夏子孙,谁不爱家?崇祖敬宗,谁不念家?家连着神,神护着家。家国相依,天下皆然。家国一体,一体难分。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家在国中卿卿我我,国在家中生生不息。

一、华夏子孙,谁不爱家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的民族。你只要看每年春节,中国人怎么过年。无论天涯海角,跋山涉水,中国人都要“回家过年”,像候鸟南飞,像大潮澎湃。你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是对自己文化记忆的顽强保留,也是对家庭、亲情等重要文化价值的坚定守候。

一部世界史,四大古文明,为何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不曾中断,历经蹉跎不掩辉煌?我想原因之一,就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这种最为顽强的文化记忆,最为深沉的文化认同。这是树根对泥土的眷恋,是水滴对大海的皈依,是武夷山的一杯清茶,是望海楼的一柱清香。这种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一到过年就浓烈释放,年复一年可代代相传。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回家过年的执著,显示着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许多传统决裂,但一到过年,“家和万事兴”又重新开张,“和合”文化又大放异彩。家,是为我们心灵“给力”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结”;年,是为我们民族的年轮增添缜密和厚度的、生生不息的“同心结”;而“年文化”,则是牵动着我们这个大“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我们同心同德同奋斗的“中国结”。

二、家连着神,神护着家

都说传统上的中华民族主要栖居在内陆,以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数人没见过大海,更不会出海。但来到闽台、两广,你分明看到中华民族一代代前仆后继,正是从这里走向海洋。

福建沿海,代代相续“下南洋”。你看,一个一个村落的福建人,抱着祖宗、神祗牌位,成群结队义无反顾地走进大海深处。他们的事迹鲜有记载,但今尚存的“闽海百神”祭祀,不仅具有华夏中原信仰的特征,亦具有鲜明的闽海区域的海疆与海洋信仰特征,是土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实现交融与繁衍的经典意象。他们的踪迹难以寻觅,但国际学术界指认的包括千余种语言、近3亿人口的“南岛语族”的祖先,就是福建史前先民。福建沿海是分布在太平洋诸多岛屿上南岛语族的源头。

家连着神,神护着家。“闽海百神”尤以妈祖信仰为重。这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祭祀妈祖,可以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本,可以将妈祖的博爱天下、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忠尽孝的观念和浓浓的家国情怀,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三、家国相依,天下皆然

家国情怀,在“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中,在“同宗同祖,中华一体”中,也在“同一世界,普天之下”中。

放眼看去,大洋此岸的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大洋彼岸的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个大国尽管历史背景、现实状况都有很大差异,但说起家国情怀,却也一样相通,天下皆然。

例如,我们中国人对美国如何竞选总统向来没什么兴趣,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可对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的一次助选演说,不仅美国人,也有中国人,至今我们还记得、还欣赏。

美国人评论说,细看米歇尔的演讲,其实并无太多惊人之语,讲的多是家庭故事。然而,可能就是这些平凡的家庭故事,让每个听众都感同身受。比如讲到学生时代的助学贷款时,米歇尔说:“那时我与奥巴马那么年轻,那么相爱,那么负债累累。”

我欣赏什么?欣赏她演讲中的家国情怀。

当讲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相同的机会,无论身份、无论家乡、无论种族、无论信仰和情感,相信当每一个人努力奋斗,出人头地,在通过机遇的大门之后,不会自私地关上大门,而会转身伸出援手,给予人们共同的机会一起成功”时,我也为之鼓掌。

当讲到“他仍是那样一个人,当我们的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隔不了几分钟就急匆匆地查看摇篮,确认她们仍在好好呼吸,并骄傲地向我们认识的每个人展示自己的宝贝女儿……”时,我也为之动情。

当讲到“我们面对的挑战似乎艰巨得难以克服,请别忘记开创不可能的奇迹,正是我们国家的历史。美国人就是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的父母先辈可以为了我们而艰苦奋斗,如果他们可以建起摩天大楼,把人类送上月球,如果他们可以用一个按钮就把世界连接,那么当然,我们也可以自我牺牲,为我们的子女和孙辈建设世界”时,我也为之激动。

讲到“那么当然,当然我们可以给人们平等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因为当尘埃落定,胜过一切的是这个国家的故事,一个希望不死、斗志永存的励志传说……”,多么令人激励。但她又把话题转回来。“今天我不仅是第一夫人,也不仅是代表一个妻子,每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我的身份就只是一个操心的妈妈,我的女儿仍是我的心头肉,我世界的中心”。听到这里,我不禁为之感动,为之叫好。

这鼓掌,这动情,这激动,这叫好,就因为不仅触动了美国人,也触动了我——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这家国情怀。

有多少名言警句信手可以拈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靑”(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你看那琳琅满目的“闽台百姓《家规族训》书法展”,真的是“百姓花开香两岸,五缘情系暖三春”。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海峡两岸,潮起潮落都有家国情怀。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家国,在中国人心中,总是一股“沛乎塞苍冥”的浩然正气。

中国与美国有许多不同,但有一个道理是共同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有一个情感是共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土地。”

中华民族同样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凝聚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的精神资源之一,同样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四、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如此,每个中国人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恒与深沉的无限之中,汇集成永续发展永葆青春的动力。

家国文化在我们中华大地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今天大家来到武夷山,自然要缅怀朱熹,不禁想起他的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我看正是他游走于灵山秀水之间,在抒发我们民族浓郁的家国情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这次“海峡百姓论坛”,已经汇集了一本厚厚的《家国文化探流索源》。说起家国情怀,犹如源头活水,岂止万语千言?今天的论坛,大家都有许多高见,人人持瑾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我以一首小诗,权当抛砖引玉:

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

一个大门分两扇,一道海峡连两岸。

无论此岸和彼岸,世世代代一条根。

无论家里和家外,进进出出一家人。

家国情怀,心心相印。

无论天涯和海角,心走近了,海峡就是咫尺;

心走远了,咫尺也是天涯。

华夏子孙,谁不爱家?

家连着神,神护着家。

家国相依,天下皆然。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

家在国中卿卿我我,

国在家中生生不息。

(2015年6月16日在武夷山“第七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叶小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宋胜男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