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印度想干什么?

2017-07-05 16:43:18来源:海外网
字号:


blob.png

中印边境士兵 图源:观察者网

在中印边界发生的严重事态已经进入第19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越来越展现出其危险的一面。

经过媒体报道,这次冲突的经过已经比较清晰:中方在与不丹的边境地区、中国实际控制的亚东县洞朗建设公路,因为这里是中国与南亚次大陆贸易的窗口、未来青藏铁路的出境点,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但印度却将中国的举动视为“改变现状”,是为将来向该地区快速部署大规模军队做准备,会威胁到印度东北部的安全,“不能容忍”。因此,印度决定悍然出兵越界,阻止中方的建设工作,并滞留至今。

不过,还有一些情况不甚清晰,那就是印度选择在此时发难的原因,以及印方有何进一步的打算。

对于前者,不少分析将其与印度总理莫迪近日的访美之行相联系。莫迪此次访美,受到了美方的高规格接待,世界舆论也都注意到美国有意抬高印度在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以此抗衡中国越来越无法忽视的影响力。而在此前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同在亚洲的印度没有派员参加,也被认为是因为与中国存在“瑜亮情结”。因此有猜测认为,印度为了显示自己对美国制衡中国的“价值”,急于做出一些动作,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还有分析认为,中国近期在巴基斯坦和美国、阿富汗之间做了一些“劝和促谈”的工作,为地区反恐协作做出了贡献,但这却不是自诩为南亚“霸主”的印度希望看到的。为了“宣示领地”,印度选择在边境地区“敲打”中国,发出警告。

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原因,恐怕只有印度自己心里明白。2014年,莫迪总理打着“改革”旗号上台,近年来印度的经济渐有起色,2015、2016年连续两年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第一目的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作为有着很强民族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的领袖,莫迪总理是否更加踌躇满志,希望在边界问题上进行一些“积极进取”的举动,进一步实现自己的印度“大国梦”?

不过,莫迪总理的举动却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在这方面不是没有前车之鉴。上世纪60年代初,独立后的印度曾自我膨胀,在南亚次大陆扩张以建立一个“大印度联邦”,不断在中印边界对中国发起挑衅性的“蚕食”战略,意图改变中印边界的现状。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印度显然低估了同样有着维护民族利益决心的中国人的意志,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1962年那场“一边倒”的战争中,印军丢盔弃甲,一泻千里,首都新德里都拉起了警报。许多印度人都认为,正是那场战争让印度的“大国梦”破灭,从此一蹶不振数十年。

但是,事情并不是必然要这样发展下去的,至少在两年前,中印边境地区就是另外的模样。曾在中国驻印度使馆工作的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周一骏告诉海外网,2015年6月,为了方便印度香客前往中国西藏境内朝圣,从中印两国友好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出发,中方善意地开放了中国境内的乃堆拉山口通道,供印度香客通过。时任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还亲自为香客“打前站”,走了一遍朝圣路。而这条通道的开设,正是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与莫迪总理达成的一项重要共识。在乃堆拉山口通道开通后,印方对中国的善意表示了感谢,同时也感叹中国能在这么高峻险要的地形上修建120公里/时的高速公路。边境地区的安宁为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和平红利”。

在试图凝聚国民向心力的时候,民族主义似乎是最好的粘合剂,也屡屡会奏效。但同时,民族主义也是一把危险的“剑”,在伤到对方的同时也可能划伤自己。希望印度政府和莫迪总理能够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打开一个自己也无法控制的“潘多拉魔盒”。(文/王少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