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恩格尔系数步入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什么

2018-03-16 08:09:5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中国居民消费呈现出来的变化,说明国家转型是全方位的,更体现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吃得饱”到“过得好”。

QQ截图20180316073719.jpg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2018年3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其中,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引发各方关注,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来到29.3%,比2012年回落了3.7%,进入经验意义上发达国家所处的20%-30%的区间。中国居民消费呈现出来的变化,说明国家转型是全方位的,更体现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吃得饱”到“过得好”。

作为经济学领域,少数几个广为人知的统计指标,恩格尔系数被定义为食品消费占个人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的渊源也并不复杂。19世纪德国人恩格尔从数据研究中发现: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虽然恩格尔系数属于一个经验性总结,且不具备理论上的严谨论证,但是其表达方式简洁、易懂,还很符合大家的直觉,因此一直作为判定民众生活水平的关键指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从希望吃饱穿暖到憧憬美好生活,走过了漫长的时间,也经历不少坎坷。当人均GDP逐步逼近9000美元的时候,老百姓已然走出温饱阶段。具体来看,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数据中除了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支出比重为29.3%,居住、衣着、交通通信等方面占居民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2.4%、6.8%、13.6%。俗话当中的“吃、穿、住、行”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之和为72.1%。换言之,最基本的生活消费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老百姓的支出“大头”。此外,我们还发现,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生活用品及服务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之和为25.4%。这类具有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的支出占比正在上升。

居民消费构成固然重要,价格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40个年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令大多数商品已经接轨市场价格,体现供需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食品价格较之改革开放之前,有了明显变化。得益于市场机制的平衡作用,主要食品价格在大多数时候没有太大波动。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上升,食品消耗量和食品价格变化不大,因此其占总支出的比重持续走低。

美好生活不止于吃饱,还对更多服务类商品有了需求。良好的教育、便捷的生活服务、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此类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不仅比食品上涨快,而且比收入增速还快。这与需求的快速增加有关,也与服务的差异化、多层次相连。

所以说,从“吃得饱”到“过得好”,恩格尔系数可能从此不再重要。跨过温饱的门槛,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体现阶段性特征,开始向现代国家国民的消费构成过渡。总结起来有两个趋势:

首先,居住与交通支出占比呈现快速上升。所有国家的城市化均表现为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出行依靠交通工具的特点。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在55%左右,距离70%以上的发达经济体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城市人口聚集与城市建设扩展还将进行。市政快速交通与城际高铁互联成为近年来的发展重点。出行便利带来了交通消费频次增加,总支出增长。城市住房的租住价格不同于农村地区。基于市场定价和政府调控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居民住房支出与居住品质之间建立起了紧密联系。

其次,教育文化娱乐与生活服务类支出占比亦会上升。现代化国家中,居民受教育年限与能力的多样性,显著影响到收入水平。居民注重自身再学习,更关心后代受教育质量。提升竞争力需要投入,家庭支出向教育倾斜的趋势,在大中城市日渐突出。生活服务需求增加是生活质量改善的必然。家政服务、快递服务和社区服务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提升了被服务对象的生活品质,也拉动了消费支出。

(何代欣,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戴尚昀、王少喆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