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舆论场 >

"黄马甲"运动:法国政治矛盾与社会危机迸发的结果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2018-12-27 08:54:49

黄马甲_副本.jpg

当地时间12月8日,巴黎发生新一轮大规模示威。(图据中新网)

自2018年11月17日法国巴黎首次爆发“黄马甲”运动以来,该事件持续时长已有月余,这也是几十年来,法国境内出现的最大规模、最为激烈的抗议活动。事件之初,民众只是针对政府上调燃油税的举措,借助网络力量自发身着黄色马甲上街进行抗议游行,而随着学生团体、工人群体、公职人员的相继融入,加之政府最初对民声轻视、无效的错误处理方式,以及破坏分子的极端行为均导致该事件的态势愈演愈烈。迫于压力,马克龙发表电视讲话并颁布系列减免措施,随后,“黄马甲”运动的参与人数有了大幅回落,但却并未完全平息,“黄马甲”们依旧活跃,即便圣诞降至,示威活动仍在进行,并且大有后续之势。所以,这场运动的深层动因依然存在,同时也给了反对党继续利用民情向马克龙政府持续发难的机会。

法国社会问题积重已久,历史上“左右共治”的局面成为滋生它们的温床。那是法国政治生活中的独有现象,指分属不同党派阵营的总统与总理在同一任期内共同执政法国的局面。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共经历过三次“左右共治”:

表格_副本.jpg

理论上讲,它能够避免任意政党专权独大的局面,各党派可以获得公平的发言权,为其代表的阶层争取平等的利益,体现法兰西民族在政治制度上的自由理念。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历史上的“共治”局面全部周旋于左右势力中的传统大党——社会党和保卫共和联盟(人民运动联盟前身),此间,法国社会上演的不过是两大政治集团之间一次又一次的权斗大戏,这不仅影响法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望,更为不利的是直接导致了当局政府执行力与政策贯彻度的大幅下降。

除此之外,“左右共治”遗留了深重的社会问题。以密特朗社会主义时期为例,左党为扩大其政治影响及民众基础,相继颁布“家庭团聚”与“自第三个孩子开始可获得家庭补助”的政策,对于战后为法国建设做出贡献的移民及其后代而言,他们获得了合法的身份与平等的权利,但也为后续移民人口的大量涌入及整个社会失业率上升埋下了隐患;“70%-80%的社会保险报销额度”虽是惠及全法人民的举措,但也滋生了药品浪费、虚报病假等过度消耗公共利益的不法现象;“扩增政府各部门与机构建制”的确细化了政府职能,同时却也造成了机构冗员、体制繁琐的局面,这些政策带来的弊端遗留至今。而到希拉克与若斯潘共治的五年,由于左党代表的强势姿态,对外,法国一度成为政治大国间的笑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对内,政府执行力长期消磨于左右政见的分歧上,原本就存在的失业、非法移民等社会问题非但未能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日趋严重。

因此,从表面上看,此次“黄马甲”运动虽是上调燃油税直接引发,但其持续发酵的深层动因,来自于民众对几十年来法国社会问题的积累及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不满情绪。可以看出,马克龙政府选择上调燃油税,初衷是希望以“环保”的人类共同利益大旗来号召各级民众超越阶层,在改革路上砥砺前行,但法国普通民众如何敢于牺牲个人利益,无所顾忌的加入这场结果尚未可知的改革之中。所以,法国主流媒体并未对上调燃油税政策本身表现出过多指责,反而转向了对马克龙政府的行为评价,认为其在改革路上表现的过于自信、准备不足、尽显仓促。

当局决策的失利,给了极端势力利用“黄马甲”事件激化民众与政府之间矛盾的机会,其中尤以原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的抨击最为猛烈,不排除她想借此事件谋划全新政治版图的可能。

自玛丽娜-勒庞接任该党主席以来,她便不遗余力地塑造这个极右党派的全新形象。在行动上与父亲决裂,不断弱化该党被长期诟病的种族主义与反犹主义的历史主张,努力走上亲民的正面路线。2018年6月,国民阵线正式易名为国民联盟,并且呈现出与其他政党积极对话的姿态,希望借此能消除国民阵线长期固有的负面印象;此外,玛丽娜-勒庞明确表示反对全球化、反对欧洲一体化,宣扬国家保护主义,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民众最为关心的就业及福利方面主张提高国民待遇。近年来,法国受到欧盟经济政策的掣肘,国内经济发展迟缓,危机呈加剧态势,客观上为玛丽娜-勒庞政治主张的推行提供了社会基础。从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首轮投票结果来看,国民阵线支持率高达39%,玛丽娜-勒庞对该党内部及外部的改革成效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极右势力种族主义的内核仍在,玛丽娜-勒庞善于把握迎合民众心态的时机,进一步扩大其民族主义的影响。自2015年法国遭受多起恐怖袭击以来,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对穆斯林抱有敌对态度,对其进行攻击来发泄愤怒的个人行为也明显增多,这充分表明民意中的右倾趋势呈现出增强态势,玛丽娜-勒庞借此“天时地利人和”之机曾公开说:“法国将会被穆斯林占据!”,迎合了部分民众的极端情绪,宣扬了其以种族为内核的民族主义。几十年来,法国民众最为关心的失业、福利、治安等社会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并不断恶化,本土民众纷纷将矛头指向亚非等移民群体,玛丽娜-勒庞敏锐的察觉到这种不稳定因素,她曾直言“人们希望在法国活得像个法国人,而不是沙特阿拉伯人或卡塔尔人”。事实证明,她的政治触觉十分灵敏,能够广泛利用媒体社交平台,适时借用事件推进其反移民、反全球化及民族主义的主张,积极拓展民众基础。

聚焦本次“黄马甲”运动,玛丽娜-勒庞被指有引导“黄马甲”示威之嫌。此前,关于“黄马甲”游行地点的问题曾引发争论,法国内政部长公开谴责玛丽娜-勒庞,认为是她在网络上诱导民众到香街进行抗议,默许极右势力混入并实施打砸抢烧的暴行,以此来激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而当事人却予以否认并借机反驳称:事件的恶化只能说明政府在香街维护治安不力的事实。这条疑罪的指责显然不具可信度,那不过是当局为分散示威民众注意力的初期策略。然而,从事后玛丽娜-勒庞对马克龙政府猛烈抨击的行为来看,她想趁此机会谋划全新政治版图的用意还是十分明显的。虽然“黄马甲”的第五次行动规模大幅缩减,其总体走势趋向平息,但后续动力仍在的事实却不容忽视,不排除玛丽-勒庞会把握时机,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寻求与其他反对党的短暂性合作,利用“黄马甲”这颗定时炸弹来加速“拆台”马克龙政府的可能性。其合作对象极有可能是让-吕克-梅朗雄率领的极左政党“不屈法国”,该党被视为马克龙共和国前进党的最大反对党派。

虽然“黄马甲”运动直接导致马克龙的民意支持度暴跌至最低,但他表示改革步伐仍将持续。然而,在这剂止痛药失效前,如若当局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民众的不满情绪加之对手间的联合,势必会将马克龙政府置于疾风骤雨之中。未来,法国当局的策略重点或将暂时转向外围,一则是为转移国内视线,延续这来之不易的平稳局面,为新一轮改革赢得更多时间;二则寄希望于外部建树能挽救马克龙政府的形象,为今后改革的顺利实施赢回更多的民众基础。

(作者李静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责编:吴正丹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