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海外网十评十八届三中全会五周年之三

2019-01-02 15:24:5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面向未来,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推动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完善,让中华民族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界舞台,展现一个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崭新形象。

1120400542_11n.jpg

资料图:民俗庙会。(图源:新华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清晰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

体制改革释放政策红利

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五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机制机理一点点明晰,主体框架一步步形成,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

一是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3部法律、19个行政法规、70余份改革文件……随着文化立法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统一揭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新机构相继组建。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随着法律的完善和部门调整而逐步明晰。

二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各类指导意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改革释放了创新活力,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 年全国5.5 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提高3.3 个百分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三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显著增强。五年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方针的指导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老少边穷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受到重视;“工地书屋”“农民工服务联盟”等文化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按照“七个一”标准实施的“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基本完成。2017年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521个,比上年末增加24个;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7.86万场次,比上年增长7.6%;服务人次63951万,增长10.5%。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中华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的科学界定,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不仅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更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无论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还是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五年来,文化系统在党的领导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荧屏热播,受到年轻观众广泛好评;《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编纂出版,古典文化典籍呈现出崭新面貌;丝绸之路、二十四节气等项目申遗成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底蕴深厚而昂扬向上的中国……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在盘活存量资源的同时,更赋予了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张力和丰沛的艺术魅力。

文化强国彰显中国气派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从现实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然伴随着进一步建设文化强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13年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设施联通到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纽带,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敦煌国际文博会、丝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路国际艺术节,充分发挥了文化在沟通民心上潜移默化的作用。据统计,中国与15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文化合作协议,“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艺海流金”“情系”等品牌建设,完美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2017年“欢乐春节”在140个国家、500个城市开展了2000多项活动,直接观众2.8亿人次。这些平台和品牌都将成为传播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五年来,中国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在国际贸易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千亿规模,一批优秀的中国图书、影视剧走出国门、热销海外。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实质性成交2241亿元,比2012年增长56.5%。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观众中引发共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征服大批海外“粉丝”。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面向未来,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推动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创作出一批有底蕴、有传承、有骨气、有血肉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民族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界舞台,展现一个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崭新形象。

海外网评论员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王法治、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