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学习小组 >

【学习小组】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①

海外网 2023-07-12 10:41:10

我们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典出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撰的《新唐书·褚遂良传》。据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倚宠骄奢、大造宅第,礼仪规制、爵禄品级甚至赶上了太子。面对劝谏,唐太宗不以为意,说这就像舜帝制造漆器、禹帝雕饰俎器一样,都是食器之类的小事,何必苦谏呢?

然而,大臣褚遂良不这么看,他说:“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意思是,有了漆器不满足,就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就要用玉石来做,一旦奢侈成风,再挽救就难了。他正告唐太宗:“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

“始”和“渐”二字,说明不良风气往往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小处萌发,如果听之任之、不加遏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蔓延开来。

这让人联想到《韩非子》里的“一箸之怖”: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心生忧虑。在箕子看来,使用象牙筷子必定要用犀玉之杯;有了象筷玉杯,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吃着山珍海味,必然要穿锦衣华服、住广室高台。如此“消费升级”,奢靡之风很快便会盛行。

古人从生活器具的微小变化,看到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社会规律。孔子说“奢则不孙”,一个人奢侈了就会不恭顺。奢靡之风的危害,不只是浪费金钱、资源,更会消磨人的意志、败坏人的品行,进而损害民风政风。

据《战国策》记载,齐宣王时,首都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后来发展成全国“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甚至到了“不修守战之备”的地步。结果,等到秦国攻城时,军民只有束手投降。

历史上,由于骄奢淫逸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还有很多。秦始皇大兴土木、以奢失德,结果“戍卒叫,函谷举”,秦朝二世而亡;晋武帝时奢侈成风,王恺和石崇比阔斗富,“以酒沃釜,以蜡代薪”,西晋只存在短短50余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初始还算励精图治,后来却纸醉金迷、沉溺酒色,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旦走上耽于享乐、奢靡浪费的歧路,从忧劳兴国到逸豫亡身,转变快乎想象。

如何根治奢靡之风?西汉文帝为节省“百金”而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提出“戒奢以俭”,即通过提倡节俭来防止奢靡。戒奢以俭,关键在于领导者和各级官员带头,上下形成风气与共识。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然要提倡这样的作风。那种相信铺张浪费是经济发展“润滑剂”“增长剂”、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的观点是片面的,对于拥有14多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种消费观只会催生畸形需求,加剧资源紧张。高质量发展绝不是铺张浪费的发展。

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勤俭节约是立国之本,也是治国之道。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文/殷雷

编辑/九段、钟祺

配音/静玄

海报设计/子棋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责编:海闻、张青津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